积滞:婴幼儿脾胃健康的隐形挑战
健康
健康 > 母婴 > 正文

积滞:婴幼儿脾胃健康的隐形挑战

什么是积滞?

积滞,作为婴幼儿中常见的一种脾胃疾病,其患病率较高,且多与不良的喂养方式密切相关。该病导致乳食稽留于患儿的胃肠部,脾胃运化功能受阻,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尤其在夏秋季节,积滞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症状常表现为食欲下降、腹部胀满疼痛以及便秘等。若积滞久治不愈,将会对脾胃造成进一步的损伤。该病以夏秋为高发季节,一般表现为食欲下降而拒绝饮食、常伴有腹部的胀满疼痛、便秘等症状。积滞经久不治可造成脾胃的损伤。

积滞的病因

积滞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乳食不节、素体脾虚以及病后失调等。首先,乳食不节是导致积滞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婴幼儿脾胃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若喂养不当,如过频、过多、过急或暴饮暴食,尤其是食用生冷、油腻及难以消化的食物,会使脾胃负担加重,导致食物停滞不化,形成积滞。其次,素体脾虚也是积滞发生的重要因素。部分婴幼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相对较弱,稍有不慎便易引发积滞。最后,病后失调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患腹泻、痢疾等疾病后,若调养不当或治疗失误,如过度使用苦寒药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从而导致积滞的发生

1、乳食不节

小儿在生理情况下脾胃功能发育未完善,运化能力比较薄弱,若哺乳不节,过频、过多、过急,或暴饮暴食,尤其是贪食生冷,油腻或坚硬难化食物,以致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调,宿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形成积滞。

2、素体脾虚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脾胃的运化功能相对不足,若喂养不当,乳食稍有增加,即停滞不化,而成积滞。

3、病后失调

患腹泻、痢疾等疾病后,调养失宜,或失治误治,过用苦寒药物等因素引起脾胃虚寒,脾胃运化功能不足,乳食稍有不慎,则停滞不化,而成积滞。

积滞的临床表现

积滞的临床表现多样,但主要围绕在消化系统症状上。初期,患儿常表现为不思乳食、腹部胀满疼痛以及大便不调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若积滞日久,患儿可能会出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饮食减少以及低热盗汗等症状。此外,积滞还可能导致患儿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情绪和行为上的异常表现。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典型症状

1、初伤乳食者,发病急,病程短,临床表现以不思乳食,甚至厌食,腹部胀痛拒按,呕吐酸腐,大便不调为主要症状。

2、食滞日久,滞而不化而成积者,发病缓,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以面色萎黄,饮食减少,脘腹胀满,有时腹痛,大便秘结,或大便不爽,秽臭异常,或兼低热盗汗、睡眠不宁为主症。

并发症

疳证

若积滞日久,迁延失治,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气血化源不足,营养不足,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消瘦而转为疳证。若积滞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疳证。疳证是一种因营养不足导致的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形体日渐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

积滞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积滞的基本法则为消食化积、理气行滞。实证患者以消食导滞为主,积滞化热者可辅以清解积热;偏寒者可佐以温阳助运。积滞较重或积热结聚者需通腑导滞、泻热攻下,但应注意中病即止,避免过用。虚实夹杂者宜消补兼施。在治疗过程中,除内服药外,推拿及外治等也是常用的辅助疗法。此外,指导家长合理喂养也是治疗积滞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症治疗方面,针对乳食内积证的患者,可根据具体症状加用木香、厚朴、枳实等药物;对于食积化热证的患者,则可加用大黄、槟榔等药物以清热泻火;而脾虚夹积证的患者则需加用健脾益气的药物如山药、薏苡仁等。在药物治疗方面,可选用消乳丸、保和丸等方剂进行加减治疗;中成药如保和丸、小儿消食颗粒等也是常用的治疗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外,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手段也是治疗积滞的有效方法。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以调节脏腑功能;推拿疗法则通过手法按摩以促进气血流通和缓解积滞症状。这些非药物治疗手段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治疗积滞并提高治疗效果。

对症治疗

1、乳食内积证

(1)若出现腹胀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木香、厚朴、枳实等。

(2)若出现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大黄、槟榔等。

(3)若出现恶心呕吐的患者,可加用竹茹、生姜等。

(4)若伤于冷饮寒食二出现腹痛的患者,可加用高良姜、香附等。

(5)若出现大便稀溏的患者,可加用扁豆、薏苡仁等。

2、食积化热证

(1)若出现口渴气虚的患者,可加用石斛、糯稻根等。

(2)若出现入睡后汗出,睡醒汗止的患者,可加用燬龙骨、煅牡蛎等。

(3)若出现潮热不退的患者,可加用白薇、地骨皮等。

(4)若出现烦躁、夜啼,难以睡眠的患者,可加用蝉蜕、钩藤等。

(5)若出现腹部胀痛明显的患者,可加用木香、槟榔等。

(6)若出现腹部胀满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加用厚朴、莱菔子等。

(7)若出现泻下臭秽明显的患者,可加用鸡内金、苍术等。

(8)若出现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瓜蒌仁、槟榔。

3、脾虚夹积证

(1)若出现呕吐的患者,可加用生姜、丁香、姜半夏等。

(2)若出现大便稀溏的患者,可加用山药、薏苡仁、苍术等。

(3)若出现腹痛喜按的患者,可加用干姜、白芍、木香等。

药物治疗

1、乳食内积证

(1)方药: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

(2)常用中药:炒麦芽、砂仁、香附、陈皮、炒谷芽、茯苓、焦山楂、焦六神曲、鸡内金、莱菔子、陈皮、法半夏、连翘。

(3)中成药:保和丸、小儿消食颗粒、小儿肠胃康颗粒、枫蓼肠胃康合剂、小儿化食口服液。

2、食积化热证

(1)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2)常用中药:大黄、枳实、焦六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

(3)中成药:清热化滞颗粒。

3、脾虚夹积证

(1)方药:健脾丸加减。

(2)常用中药:白术、木香、黄连、甘草、茯苓、人参、焦六神曲、陈皮、砂仁、炒麦芽、焦山楂、山药、肉豆蔻。

(3)中成药:小儿胃宝丸、小儿康颗粒、小儿磨积片、健胃消食片、婴儿健脾口服液、儿脾醒颗粒、益气健脾口服液。

其他治疗

1、针灸疗法

(1)针刺

体针取足三里、中脘、四缝。乳食内积加内庭、天枢;积滞化热加曲池、大椎;烦躁加神门;脾虚夹积加脾俞、胃俞、气海。毎次取3-5穴,中等刺激,不留针,实证用泻法为主,辅以补法;虚证用补法为主,辅以泻法。

(2)耳穴

取胃、大肠、神门、交感、脾。每次选3-4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左右交替,每日按压3-4次。

2、推拿疗法

(1)清胃经,揉板门,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揉按中脘、足三里,推下七节骨,分腹阴阳。用于乳食内积证。以上取穴,加清天河水,清大肠。用于食积化热证。

(2)补脾经,运内八卦,揉中脘,推大肠,揉按足三里。用于脾虚夹积证。

稿件来自:南阳市中心医院 中医儿科 赵峥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