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学将在2月17日开学。寒假“余额”告急,“史诗级大片”——赶作业,再度上演。看似“好笑”的赶作业场面,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在假期中过于懒散的生活状态。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孙锦华看来,开学后的一到两周是心理科问诊的高峰期,主要原因就在于孩子生活节奏的改变。目前距离开学仅剩一周,抓紧这“黄金一周”,让孩子从“放松”的假期生活过渡到“紧张”的学习节奏中,家长要掌握主动权,助孩子更好适应新学期。
超60%学生在假期结束时感到焦虑
小亮今年13岁,上初一,平时在校寄宿。假期中,他彻底放松下来,沉浸在电视和手机的世界里。可假期临近结束,小亮焦虑不已,不仅作业几乎没写,开学后的学习生活更让他感到烦躁,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妈妈带着他出现在孙锦华的诊室中。
小亮的个例有代表性。《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超过60%的学生在假期结束时感到焦虑,主要原因就是对即将到来的学校生活的担忧。
“假期里,学生的生活比较放松甚至不太规律,饮食、睡眠、学习的节奏都乱了,开学后需要迅速适应高强度的学习,这种生活节奏的改变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孙锦华告诉记者,有的孩子开学前会出现胸闷、胸痛、头晕等症状,还有的孩子平时没事,但只要家长一谈到开学,就“哪哪都不舒服”。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适应能力也是出现开学焦虑相关症状的重要原因,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或适应能力不强,更难以应对开学带来的压力。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能光批评,说孩子装病。家庭的支持和理解能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开学压力。”孙锦华说,如果发现孩子状态不对,一定要及时干预。
调整生物钟提前切换“开学模式”
有研究显示,具有高度自律和良好时间管理能力的学生,开学压力相对较轻,恢复也更快。而那些在假期中过度放松,缺乏学习计划和目标的学生,开学后所面临的挑战更大,适应期更长。
在医生看来,孩子在开学前做一些心理准备很有必要,如果错过了这段提前适应的“黄金期”,孩子开学后所要面临的困难则多一些。
“从现在开始,家长可以慢慢鼓励孩子进入规律的生活节奏中,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有意识地调整生物钟。”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医学部主治医师杨帆举例,比如尽量按照上学的时间醒来,并进行上学前的正常流程,穿衣、洗漱、吃早餐等,按照学校的时间进行加餐、午餐和午睡等,安排适当的学习和运动时间,就寝时间也应恢复到晚上9点至10点。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限制孩子的视屏时间,缩短娱乐时间,适当增加学习时间,将生活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开学模式。”杨帆说,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新学期的目标和计划,聊聊老师及同学的趣事,唤起孩子对校园生活的向往,激起孩子对新学期的期待。
“家长也不用太焦虑,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开学,相信孩子有能力迎接这些挑战。”孙锦华表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会面临心理上的挑战,只是每个人表现不一,应对挑战的能力也不一样,“家长要理智对待孩子在开学前后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提供心理支持。”
与此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开学后有一段过渡缓冲期,慢慢适应新学期的生活。“如果确有必要,再通过专业手段介入,医生也可以给家长和老师一些更专业及对症的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孙锦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