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不仅与扫墓祭祖的习俗有关,还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巧妙的联系。
第
1
点
—The First—
清明里妙藏的中医药
青团
清明节常吃的青团、五色糯米饭等具有特色的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都是使用艾叶、糯米、赤豆等食材制成,而这些食材都有中医功效。
艾草具有升发肝气、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糯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的功效,适量服用可以温中健脾;豆沙即为赤豆磨制而成,即针对春季的“上火”,又有“祛湿”的功效,可谓一举多得的养生佳品。
清明柳
清明柳是一味极好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功效,其叶能治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及高血压,外用可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等;枝条与根皮能治关节炎,外用治烧烫伤;须根能治风湿拘挛筋骨疼痛等;连其树皮外用还能治黄水疮。
清明菊
清明菊是一种开在清明时节的野菊花,具有舒肝明目、清热解毒的作用,还能治疗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病症。
这个季节正是春燥的时候,肝火旺盛,肝阳上亢,用清明菊泡水代茶饮既可预防又可治疗。
第
2
点
—The Second—
清明习俗里的健康文化
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升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
传统的清明习俗中也寓有丰富多彩的养生之道。
1
踏青
外出踏青对人体有许多好处,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可清肺健脾,增强心与肺的功能。
喜欢爬山的人,在爬山过程中,不仅可以舒筋活络,还可以防止关节老化。
特别是在远离城市的郊外或者是海边,山谷负氧离子较多,它不仅能杀死人体内的多种细菌,还可以调节大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人体抵抗力。
2
插柳
每到清明节,人们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游玩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春季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此外,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也与除病消灾,祈求好运有关。
第
3
点
—The Third—
清明养生要防“湿邪病”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前后,常常会出现阴雨天气,自然界湿度过大,会危害人体健康,中医称之为“湿邪”。
特别是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人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运动少,如果再加上心情不舒畅,就会导致脾胃功能欠佳,出现和“湿邪中阻”类似的症状。
避免“湿邪病”的侵扰,要做到这三点:
(1)避免外湿伤身,尽量少呆在潮湿的地方;
(2)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加强体育锻炼;
(3)合理饮食,多吃一些能健脾化湿的食物,如:薏仁、冬瓜等,不宜过度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
第
4
点
—The Fourth—
清明健康出行要“四防”
一防
感冒
清明时节乍暖还寒,细菌、病毒容易滋生,如果这个时候出门不注意增减衣物和劳逸结合,很容易引起感冒。
二防
情绪
天气多变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悲伤、情绪低落,还可导致和加重一些心脑血管患者的症状。
三防
过敏
清明期间,花粉过敏患者平均能占到呼吸科就诊患者的三分之一。
四防
腹泻
清明时期外出时误采误食,特别是孩子,易采摘不认识的野花、误食野果,易发生腹泻。
清明时节中医养生,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做到起居有节,适度穿衣,踏青祭祖,舒畅情志,共同迎接最美人间四月天!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