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2岁的女性患者因反复喘息、胸闷症状辗转多家医院,却因常规‘舒张试验’未达阳性标准屡遭误诊,甚至被质疑为‘心理作用’。处于更年期的她,在长期病痛与家庭误解的双重压力下几近崩溃。直至一次支气管激发试验揭开真相——确诊为支气管哮喘。”
据了解,哮喘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呼吸道疾病,2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4.2%,约为4570万名1,并且仍在逐年上升。时值第27个“世界哮喘日”,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围绕“让吸入治疗惠及所有患者”的年度主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解读。她强调,面对哮喘的挑战,需要进一步聚焦规范诊疗与创新疗法,从而让呼吸不再“沉重”。
不典型症状成“隐形杀手”,规范诊断挽救生命
哮喘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或胸闷,且常在夜间和清晨加重2。然而,哮喘的临床表现远非仅有“喘息、咳嗽”这一典型症状。张旻指出,临床上还存在一些隐匿性哮喘,具体表现为:长期干咳、夜间胸闷、“说不清道不明”的窒息感等。这种症状的隐匿性直接导致了诊疗困境。目前,中国的哮喘诊断率整体不足30%,大量患者因非典型症状辗转于呼吸科、心内科甚至精神科,导致病情延误。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未能及时干预,轻中度哮喘可能向重度阶段进展,不仅显著增加致残及死亡风险3,更会引发气道结构重塑,导致持续性气流受限(PAO),甚至演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4。
“临床上曾有一名16岁男孩因长期胸闷被误诊为心理疾病,生命垂危。最终通过激发试验确诊为‘胸闷变异性哮喘’,规范治疗后完全康复。”张旻强调,对于疑似病例,应结合肺功能检查、气道炎症指标(如呼出气体一氧化氮检测)进行综合判断,“即便基层医院条件有限,也可尝试‘诊断性治疗’——使用含激素的吸入药物四周后评估疗效,避免漏诊酿成悲剧。”
坚持吸入治疗:让抗炎管理贯穿全程,个体化选择是关键
“哮喘的本质是慢性气道炎症,而吸入治疗正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在吸入治疗中,其作用机制为:药物通过吸入装置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病灶,绕开胃肠道吸收与肝脏代谢环节,这一特性不仅使药物起效速度提升,更降低了全身副作用的发生率。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主流吸入药物通过技术改良,已实现“一日1-2次、药效覆盖24小时”,既减少用药频次提升依从性,又能以微克级精准剂量抑制炎症,最大限度保护其他器官。
针对当前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吸入装置,张旻从临床角度进行了系统解析,帮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吸入方式:干粉吸入器(DPI)在吸入时不需要手口协调,不需要手按一下,然后同时吸,适合大多数哮喘患者;压力定量吸入器(pMDI)俗称就气雾剂,使用时是需要手口协调,更适合吸气力度偏弱的人群;而软雾吸入器(SMI)类似于雾化,不需要手口协调,但价格稍贵,适合经济条件允许的患者。
张旻特别提醒:症状缓解≠炎症消失,如果擅自停药可能让“暗流涌动”的气道炎症突然爆发,引发致命急性发作。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症状的控制状况,每3个月进行一次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如同“上台阶”般逐步增加药物剂量,或是像“下台阶”一样稳妥地减少药量,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以最小剂量的药物达成最佳控制效果。
生物制剂精准“狙击”炎症,助力重度哮喘迈向“临床治愈”
中国约有300万重度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患者5,重度哮喘患者的医疗费用约占所有哮喘患者医疗总成本的50%,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6,而创新生物制剂则带来了突破性的希望。对此,张旻表示,“这类药物能精准靶向嗜酸性粒细胞等关键炎症细胞,从源头遏制病情,许多患者治疗后急性发作减少、肺功能显著改善,甚至停用口服激素。”
今年发布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首次提出“临床治愈”目标,强调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达到“一年内无急性发作、无需全身激素且肺功能稳定”。实现这一目标需早诊早治、动态评估个体差异并制定精准方案,同时依托生物制剂等创新药物靶向控制炎症。张旻表示,随着更多创新疗法纳入医保,治疗可及性提升,“‘临床治愈’虽难,却非空中楼阁。从规范用药到全程管理,每一步都在为患者铺就‘自由呼吸’之路。”
从误诊患者的破茧重生到生物制剂的精准突破,2025年世界哮喘日传递出清晰讯号:规范化诊疗与创新疗法的结合,正在让哮喘从“反复发作”走向“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 Huang K, Yang T, Xu J,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asthma in China: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J]. Lancet, 2019, 394(10196): 407‑418. DOI: 10.1016/S0140‑6736(19)31147‑X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5, 48(3): 208-248.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41013-00601
3.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 中国哮喘联盟. 重度哮喘诊断与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 [J] . 中华医学杂志, 2024, 104(20) : 1759-1789. DOI: 10.3760/cma.j.cn112137-20231117-01120
4. 郑跃杰, 陈杰华, 申昆玲. 成人呼吸系统疾病的儿童期起源 [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7, 32(16) : 1201-1204. DOI: 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7.16.001. https://rs.yiigle.com/CN101070201716/1005700.htm
5. Zhang Q, et al. C-BIOPRED consortium. 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 in Chinese C-BIOPRED asthma cohort. Clin Transl Med. 2022;12(2):e710
6.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WAO). The management of severe asthma: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cost of treatments for severe asthma. Available at: https://www.worldallergy.org/educational_programs/world_allergy_forum/anaheim2005/blaiss.php. [Last accessed: August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