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阳气外浮,体内脾胃反而处于虚寒状态,加上冷饮刺激、湿气困脾、贪凉伤阳三大诱因,导致——
湿浊内停:舌苔厚腻、身体困重、大便黏腻;
虚寒加重:腹痛喜暖、吃凉即泻;
气滞失调:脘腹胀满、嗳气反酸。
虽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但发作起来只想赶紧好。
今天就来介绍3种简单的中成药,“搞定”各种胃不舒服。
第
1
点
—The First—
参苓白术散
专克“湿困脾虚”
脾不止能够运化水谷精微,还能运化水液。有了脾的升清降浊,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都能得到津液的滋养,垃圾废水也能往该排的地方去。
但如果脾胃虚了,运化功能会变差,好水(津液)的生成效率低,废水又排不走,越积越多,湿的问题就越来越明显。
而参苓白术能够健运脾胃,让脾胃恢复正常的运转。
参苓白术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10味药材科学配伍。
君药:人参大补元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补气健脾,恢复运化核心;
臣药:山药、莲子补脾止泻,白扁豆、薏苡仁祛湿止泻——协同强化祛湿功效;
佐使药:砂仁醒脾行气,桔梗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促进药力通达全身。
此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增加渗湿药材,实现“健脾不助湿,祛湿不伤正”的平衡。
参苓白术散能益气健脾、渗湿止泻,针对的是脾虚湿盛,症见食少便溏、或泻或吐、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心悸、面色萎黄、舌苔白质淡红、脉细缓或虚缓等。
第
2
点
—The Second—
附子理中丸
破解“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就是脾胃这块土壤又薄又寒。这样的土壤,很难种出好的庄稼,也就很难为人体提供充足的气血能量。
附子理中丸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是为脾胃虚寒的人量身打造,由5味核心药材配伍。
君药:附子(制)——大热之品,温肾阳、散寒止痛,直驱中焦阴寒;
臣药:干姜——温中散寒,助附子驱寒止呕;
佐药:党参、白术(炒)——补气健脾,燥湿止泻,固护脾胃功能;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缓附子毒性,增强药效持久性。
它以附子为驱寒核心,干姜协同增效,参、术补虚固本,形成了“温阳不伤正,祛寒兼补虚”的经典方剂。
附子理中丸适合出现手脚冰凉、脘腹冷痛、呕吐清水、食欲不振、晨起腹泻等脾胃虚寒症状的人。
特别是脾阳虚导致的慢性腹泻,脾胃太寒了,运转不开了,老是拉肚子,一天上好几次厕所,以及饮食生冷引起的腹泻,在用药上,附子理中丸可以说是首选。
第
3
点
—The Third—
健脾丸
专治“气滞失调”
想象一下,你的脾胃“加工厂”里,有一群勤劳的“工人”(脾胃之气),负责搬运、分解食物(消化),再把精华(营养)送到全身。
如果这些工人,人手不足或者干劲不够(脾胃虚弱),工厂就会运转不灵,导致胃口变差、饭后腹胀、大便不成形、身体乏力……
这时候,健脾丸就能发挥它的功效了。
健脾丸源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核心组方以“健脾消食、理气和胃”为原则。
君药:党参、炒白术——补气健脾,恢复运化功能,为全方药力根基;
臣药:山楂、麦芽、神曲(合称“焦三仙”)——消食化积,专解肉、面、淀粉类食滞;陈皮、枳实——理气宽中,破解脘腹胀满;
佐使药:茯苓、山药——渗湿止泻,兼顾健脾;黄连(少量)——清热燥湿,防食积化热。
补脾药(党参、白术)与消导药(山楂、麦芽)并用,形成“补而不滞,消不伤正”的平衡,针对脾虚与食积并存的核心病机。
总体配方比较平和,很多都是药食同源,老少皆宜。
只要对症使用,原本转不动的脾胃也能运转起来,带动全身循环,不知不觉整个人的精力就恢复了。
这些中成药虽好,但对症用药是关键,服用之前可点击下图,咨询医生。
让医生把把关,别把良药用成了毒药。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