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常言“想不生病,肚里常空”“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健康哲学。
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实验也证明了适度保持饥饿感,不仅对身体有好处,还能让人更长寿。
第
1
点
—The First—
能吃不一定是福
吃得太多、暴饮暴食,它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日积月累而成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人体来说,长期摄入能量过剩,容易导致肥胖。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肥胖者气血运行不畅,易出现气滞血瘀,身体一旦出现了气滞血瘀,就容易生病。
如果经常吃撑,不仅会让我们增加体重,还可能诱发多种慢性疾病,如胃病、骨质疏松症、心肌梗死、神经衰弱、糖尿病、急性胰腺炎等。
因此,适量饮食,遵循“七分饱”原则,是维护身体健康的关键。
第
2
点
—The Second—
“饿一饿”延寿
中西双重认证
古人早看透:“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成人何尝不是?
脾胃是后天气血工厂。
过饱伤脾→ 气血生化不足 → 面色萎黄、失眠乏力。
而适当饥饿能启动细胞“自我清理”,减少痰湿生成,让气机畅通无阻。
同时,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衰老》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减少25%卡路里的摄入(约保持7、8分饱),可将健康成年人的衰老速度减缓2%—3%,死亡风险降低10%—15%。
“七分饱”,即在感到饱腹的同时,还能继续吃下少量食物时,便停止进食,以达到营养均衡而不过量。
这与《黄帝内经》中提倡的“饮食有节”不谋而合。
第
3
点
—The Third—
想要“以食养身”
三餐这么吃
想要“以食养身”,就要正确理解这些养生智慧,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合理饭量,摄入均衡营养,让正确的养生理念融入每一餐中。
1
三餐分配
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
早餐(7-9点):占全天30%能量,暖胃易吸收,唤醒沉睡的胃气。
午餐(11-13点):占40%能量,补足优质蛋白,给下午续航。
晚餐(18-19点):占30%,清淡少油,睡前3小时吃完,给脾胃“减负加班”。
2
慢嚼20分钟
听见身体的“饱腹信号”
大脑接收饱腹信号需15-20分钟。狼吞虎咽的人,往往吃超了才觉撑。每口嚼20-30下,给身体留出反应时间。
怕吃多?换小碗盘、先喝汤吃菜,再吃肉饭——饱足感自然来。
3
体质定食谱
千人千面忌跟风
气虚/阳虚(怕冷易累):少吃西瓜冷饮,多吃红枣小米粥、炖羊肉温补中焦。
阴虚/燥热(口干失眠):避开辣椒烧烤,用百合银耳羹、鸭肉滋阴润燥。
痰湿/肥胖(舌苔厚腻):戒油炸甜腻,煮薏米冬瓜汤、配陈皮化痰湿。
饭吃七分饱,本质是给气血留白,让生命流动。长寿的秘诀不在“吃得少”,而在——
吃得均衡
吃得及时
吃得自知
调脾胃就是养命。从今天起,学会对多余的食物说“不”,才是真正的惜命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