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林灿
有道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前几天值班的时候,我还刷着丁香园社区的帖子灌水傻乐。大意是由于上级医院考核要求,一家基层医院每年需要派至少一名医生进修,但大家都不爱去,需要院长多次谈话「求着」医生去进修。
谁知道,刷着刷着,回旋镖一下子扎在我身上了。
「灿啊,最近医院有个去广州进修的名额,那可是院长属意让你去的。」
「哎呀,提前恭喜你啊,进修几个月回来没准就能带组了。」
「工资也少不了你的(我可没说绩效不少啊),放心,签了这服务合同明儿你就坐高铁去报道。」
听着主任恳切的语气,和周围头都不敢抬、装作很忙、生怕找到自己的同仁们——丁香园社区里的话,居然原封不动的在我面前上演!
那一刻,我的脑袋就跟雷佳音一样大。准确说,和《长安的荔枝》里被安排的李善德一样脑瓜子大。
「主任,您看我脑瓜子大,就搁这忽悠我呢是不?」
曾经的香饽饽,如今的「烫山芋」
「灿儿啊,这么说就不客观啦。那进修可是多好的机会,想当年我...」听着主任在耳边的叨叨,我内心苦笑——
曾经的进修,岂能和现在同日而语?
按照主任的案例来说,当年本院刚刚建院,但建制却是县级人民医院的腔调。
百废待兴之时,主任临危受命,去广州中山系进修。那时的进修医生在上级医院能参与核心手术、操作贵重设备,甚至带薪学习。主任回忆:「1992 年去广州进修,不仅医院负责吃住,每月还有安家补助 300 元。」
学成归来后,其地位待遇也直接飞升,火速成为学科带头人,一手搭建起了科室的手术和设备,连论文都蹭上了好几篇。
往远了不说,就是十几年前的进修,也绝非一个苦差。
我们医院输血科曾经就有一个进修大神。一个人或是排班、或是买班,只要不休息,一个月能全部上夜班。
原因无他,只上夜班可以做到白天休息,但工作量仍为满勤状态。而上级医院也乐于坐享其成,夜班补助由上级医院核算,但全部由基层医院发放。此外,输血科有些老师确实有照顾家庭的需求,很愿意转让夜班并给予费用。
一鱼三吃,这位兄台在我们医院干的是好不快活,连续进修延期。直到基层医院发现不对劲,和医院沟通改了补助的发放规则,他才回去。
据传闻,这位老哥回老家后用进修工资直接全款买了台奥迪 A4L。从那以后都快十年了,我们之间仍流传着这位「薅羊毛大神」的英雄事迹。
图源:图虫创意
如果你也在一家医院干了十几年,想必类似的进修传说肯定也有不少。但随着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进修的处境也早已「换了人间」。
当下,进修医生在上级医院的处境,就相对比较尴尬了。既无规培生的系统培养体系,又无研究生的导师庇护,更常因年龄、学历遭隐性歧视。
我们医院检验科主任上周就在吐槽,最近新来了一个进修医生,来的第一天就把血标本给做错了,去细菌室忘记调温度,差点干废一冰箱血培养标本。
「但是人家也是基层医院有头有脸的检验师,论岁数我还得叫声哥,你说我怎么骂人家?」
更离谱的是,这位基层医生仅持专科学历,原单位也没条件开展分子实验,但基层医院却要求他必须去分子实验室「学习」,结果两次污染珍贵反应剂后,被「发配」去插移液枪头了。
而除了检验科,让进修的全科病人轮转急诊,却让需要锻炼的外科进修生去磨病历等「错位」事件也屡见不鲜。
之前笔者就曾听过一个进修的社康医生抱怨:「我在三甲熬通宵抢救心梗,回社区不还是开降压药?」
经济上的窘迫境地,更让进修医生们捉襟见肘。说白了,这也是本次进修我最不愿意去的原因,卫健委文件明文规定「进修期间待遇不低于本单位平均水平」,现实却是明面上工资照给,其实只能保证到基本工资,绩效奖金蒸发,月收入骤降一半多。
科主任不让下级进修,副主任带组跳槽
医生进修,是提高医生水平的继续教育水平方式之一。
我身边就有一个生殖科朋友老马。他在福建做的有声有色,但去年却主动选择脱产去一家私立医院进修。
后来才了解到,这家生殖科医院虽然是私立医院,但自己开发的一套生殖方法和服务理念很先进,在当地的口碑甚至比公立还要好。
而老马偶然之间接触到他们医院,回去跟主任提到了学习的念头。
他们主任当机立断派他去做为期两年的进修,工资待遇如旧,只需要定期回来分享经验即可。
但相反的,我之前在丁香园社区看到过一个例子,说是当科室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科室有个副主任主动请缨,带领医疗组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一类新的手术,却被主任拒绝了。在科室中,主任收入持续拿大头。
后来,这个副主任一怒之下离职,去了其他医院工作。
最终,他在跳槽到其他医院后成为了科主任,所带的医疗组人员也全部去和他一起工作。再后来,他带领科室把这个学科做到了全县第一。
图源:图虫创意
我不禁想,想躺平的躺不平,想学习的学不到,何尝不是一种新的两极分化。
进修,不应该被异化成「管理手段」
回到我自己,好说歹说,进修这个事儿主任先按下不表了。
但我也知道,这次不去,下次总得去了。
毕竟,按照本省职称晋级规定,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晋升基层专业副高级职称前,在现职称期间须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连续 3 个月以上或累计 6 个月以上,进修内容应与申报专业相关。
晋升的门槛,就卡在这了。
据我所知,即便某些省份如今并不将进修作为晋职称的必要门槛,但该省份仍然有其他的文件,鼓励或者要求基层医生进修,甚至会强制分配名额。
也让我不禁在想,为什么医生进修一直是必选课?
我并没有找到古早时期的指导性文件,更多的文件指向的是乡村医生层级。比如《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2011~2020 年)》中就明确规定:
各省、市、县应当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对乡村医生进行轮训,乡村医生原则上应当每 3~5 年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有条件的中心卫生院脱产进修 1 次,进修时间原则上不少于 1 个月,内容以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专项技术水平为主。
而在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管理办法(试行)》中,则是将进修学习和继续医学教育、在职学历教育和自学等等统称为可授予学分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所以,真正有确切指导意义的进修文件,往往来自于省级的规划以及对于职称的要求。比如《浙江省万名基层医生进修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 年)》中,就表明要「聚焦高水平县级医院、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
相比于其他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医生进修早已成为异常成熟的「套路」。
一方面,和其他项目相比,送医生去进修和招收医生来进修,对医院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上级医院补充了劳动力,下级医院收获了人才。
而另一方面,随着进修制度的成熟,竟逐渐成为下级医院的一种异化的「管理手段」。
科室人手太多了怎么办?
没关系,送个进修的出去,反正只给开基本工资也用不了多少钱。
图源:丁香园社区
科室人手不够了怎么办?
没关系,可以把进修医生喊回来干点活,诊疗不用去了,但是科室建设总得上上心吧?
图源:丁香园社区
年轻人不爱去进修怎么办?
没关系,只要施压够大,或者有晋升要求,一般都是会答应进修的。
图源:丁香园社区
科室的年轻人太爱去进修,不回来了怎么办?
没关系,走的时候签一个服务合同,出去进修三个月要求服务 10 年,少一年扣一万。
图源:丁香园社区
甚至说远一点,我们医院有的科室送出去进修的,有几个就是往日不太买主任账的愣头青,送出去磨练磨练,还能做到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这真的我们想要的进修吗?
重点不是「继续」,是「教育」
我一直觉得,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这没错。但要是到了三四十岁连学习这点事儿都身不由己,那就太没劲了。
退一步来讲,如果是出于学习目的,那么进修这事儿里,这「怎么学」的观念也该更新了。
十几年前,我们从南方去协和听讲座,需要坐绿皮车两天一夜,现在,我们只需要拉个腾讯会议就行了。十几年前,几个年轻医生围着纯英文文献生啃,现在,我们跑一下 AI 就可以了。
学嘛,有很多方式。进修不该被吐槽到地里,也无需被神化。毕竟,继续教育的重点,不是「继续」,是「教育」。
监制:islay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