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蕊
当北上广的白领开始比价外卖平台追踪奶茶折扣时,2万多名县镇居民却花大价钱学起了催眠,平均每人最低花费4万元。不仅如此,上述总花费超8000万元拿到的“高级心理疗愈师”资格证,也只是机构自制的,国家和行业都不认可。
“让人听话”、“思想控制”……提起催眠,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和“神秘”挂钩。为什么这么多普通人会想学催眠?4万块买张“废纸”的催眠培训,又藏着哪些门道机关?
“学完就能挣大钱”
家住山东某市的黄英(化名)是借钱学的催眠。今年41岁的她,在化妆品生意失败、网约车生意没起色后,萌生了“学个催眠”的想法。“有好朋友学完就接个案(心理咨询服务)了,说一个小时能收800到1000元。她每天飞来飞去,看着很忙”。
黄英好友工作的地方叫“元式催眠”,该机构宣称已在全国培养了20000多名“催眠高级疗愈师”,发展目标是“成为全球人民可信赖的心理银行”。“我找到朋友,她第一句话就是‘你终于开窍了’。”
元式催眠发展介绍
黄英告诉凤凰网健康,后面的事就像按了快进键,好友马上帮她垫付了元式催眠初阶班费用,2300元。“初阶课3天,完全听不懂。好友又送了我一次课,还是听不懂。她说‘你直接上高阶课,上完就都会了’”。
元式催眠高阶课的学习费和终身复训(反复培训以巩固技能)费共需要39800元,身上还背着十几万贷款的黄英找亲戚凑齐了这笔钱交给好友。但是到了高阶课,黄英不光听不懂,心里还开始反感。“讲的那些技术都很幼稚。比如‘三步借力’,让我想象借毛主席的力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毛主席是伟人,我见都没见过,光凭想象就能借到他的力?其他还有‘消除恐惧模型’、‘时间线规划未来’,都是让学员靠想象摆脱恐惧、规划未来——都是随便想想的事儿,咋还能收4万块钱?”
黄英觉得自己被骗了,遂向元式催眠提出退费,机构却说“已经进饭店消费了,怎么可能退饭钱?”好友也赶来劝说,说黄英这单自己能提成10000元,让她不要再“闹”,更不要报警,不然可能牵连自己。“其他讲师也开始劝,说我已经上完高阶课,可以接个案挣钱了,还能推荐学员上课,推荐3位就能回本。”
黄英告诉凤凰网健康,元式催眠的人一直在说他们的技术很受欢迎、能挣大钱。“说能帮学生提分,能治好多种病,子宫肌瘤都能消了。还说有绝经妇女听完课就来月经了……这种违背常识的钱我不想挣!”
部分元式催眠群截图
反复沟通乃至报警无效,黄英只能选择网络曝光,最终好友退了10000元后将其拉黑。事实上,类似情形在催眠培训领域并不少见。凤凰网健康查询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发现,2024年,一名学员被“九九催眠”以“培养百万粉丝博主”为由,支付19999元学习“通灵塔罗占卜”,并辞职全职投入。该学员曝光,交钱后,机构所谓“老师”从未露脸、无实名信息,仅通过微信群传授粗糙话术。当学员因身心崩溃报警追款时,对方彻底消失。
图据小红书平台
一个“零门槛”和“三不管”的市场
在经历与元式催眠的纠纷后,黄英也陷入了愤怒和自责,经常感到心慌气短、后背疼。“想不通好朋友为什么骗我,为什么机构骗我钱却没人管。”
由于元式催眠以“熟人拉新”为运营模式,且利诱、鼓动新人继续拉新提成,黄英和另一位云南某市学员陈晨(化名)均怀疑这是传销并报警。但两地公安都因没有抓到现行,建议找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监局又以存在备案为由,认为机构不存在违法。陈晨不服,继续打市长热线投诉,分派下来后却依然不了了之。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钟杰曾经指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其系统培养过程和医学临床专业硕士类似,一般本硕期间要学习30多门专业课程,并需要在督导下接受至少250小时临床心理实践和200小时专业督导训练,还要终身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伦理监管。由此不难看出,心理学相关工作对从业者的理论和技能要求很高。但是2017年9月之后,心理咨询师从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移除,全国范围内的职业资格考试被取消,无论是心理咨询还是心理技术培训,心理服务市场全面开启“零门槛”,市场监管也面临着“三不管”。
黄英拿到的“高级心理疗愈师”证书
现行规则下,无论是做心理咨询,还是做心理技术培训,个体/企业确实无需提供任何专业资质。以心理技术培训为例,一名北京市人力社保工作人员告诉凤凰网健康,一般培训业务,需要人力资源、教委、文旅三家分领域审批,但都不包含心理技术培训,“这可能是个空白”。企业要想开展心理技术培训,也很简单。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科告诉凤凰网健康,企业只需将经营范围登记为“业务培训(不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需要取得许可的培训)”,就能开展此类工作。“要想做心理咨询,经营范围就登记为‘心理咨询服务’或‘健康咨询服务(不含诊疗服务)’”,工作人员表示。
“业内的有识之士也都认为这个市场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心理咨询师水平评价指导组成员、监督委员会主任郭勇表示,从学科发展角度讲,中国目前没有专业的行业协会也就是心理咨询师协会,缺乏标准设立与监管机构,也缺少法律监督。“很多东西因此无人评判,也说不清楚。比如一次心理咨询应该收费多少,就没有定价标准。”
催眠术不是神术
心理服务市场也非法外之地
心理服务市场的准入和监管没有统一标准,一些催眠培训的营销话术却很整齐划一。凤凰网健康检索发现,一些网络上活跃的催眠培训品牌比如“朵朵开身心平台”、“芝华身心美学”、“催你一眠教育体验店”等甚至打出“找到前世”“现场激活松果体”“超越时空平行宇宙”“接触外星人”的案例或者旗号,科学性与合理性令人存疑。黄英却告诉凤凰网健康,在催眠培训课堂上,再夸张的话也有人信:“那种热情和笃定,不像是演出来的。”
图据抖音平台
“心理学认为催眠的作用客观存在,从某种角度讲它也是科学的。但是,现在很多人能做的都不算真正的催眠,而只是简单的催眠后暗示,比如‘你是放松的’‘你是平静的’……持续时间和效果都很有限,解决不了来访者真正的心理问题。”
晴日心身医生集团创始人、精准精神心理学倡导者何日辉也曾学习过催眠,最终发现大部分从业者能掌握的只是“浅催眠”,面对问题也是治标不治本。“很多从业人员水平不高,还容易信以为真,把效果说得很夸张。”何日辉告诉凤凰网健康,这个领域一个比较典型的现象就是催眠娱乐化,“什么‘人桥实验’、‘催眠秀’,都是被曝光的‘催眠大师’惯用手法。目的当然是圈钱”。
郭勇告诉凤凰网健康,催眠是通过将人的潜意识意识化,进而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不过,该模式在心理学界属于相对抽象的方法,尚未被比较多的研究证明有效;对于操作者的理论、技能甚至道德要求也都比较高,“不正当的催眠甚至可能变成诱导。大众参与催眠咨询或者培训,应当对催眠师的资质进行甄别。看看是否专业,学了多少年,什么学历或者拜谁为师。也可以了解下被催眠者的评价,以及费用等”,郭勇提示。
从业人员良莠不齐,有关催眠与催眠培训的纠纷也源源不断。湖北山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胡坤律师告诉凤凰网健康,即便心理服务行业由于许可问题存在一些监管空白,但也并非法外之地。消费者或学员如果遇到权益被侵犯,依然可以向监管部门反馈。“比如宣称‘催眠治疗肿瘤’、‘保证考生提升多少分’等,就涉嫌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涉嫌诈骗,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遇到拉人头且机构分层级发展下线的营销模式,就可能涉嫌传销,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遇到签订合同不合理、涉嫌霸王条款的,也可以通过诉讼方式主张条款无效,或者主张违约责任过重等来降低合同对自身的影响。不过,消费者或学员本身也应擦亮眼睛,理智思考,减少一些被‘割韭菜’的风险。”
时至今日,黄英的手机备忘录上仍然钉着“欠二姐10000元、欠外女8000元”等字样——那是她为“高级催眠疗愈师”梦想所付出的代价。而在重庆、青海、厦门、杭州等地,新一轮的元式催眠以及更多催眠培训品牌开始启动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