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鱼刺卡喉是该吃醋还是吞饭团?


来源:凤凰网综合

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对鱼刺再熟悉不过了。很多人喜欢吃鱼,是因为鱼肉鲜美,可是吃鱼也有风险,那尖锐细长的鱼刺,其实特别喜欢消化道黏膜,一旦卡住,自然就成了难以摆脱的异物。


原标题:鱼刺卡喉是该吃醋还是吞饭团?医生告诉你到底该怎么办!

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对鱼刺再熟悉不过了。很多人喜欢吃鱼,是因为鱼肉鲜美,可是吃鱼也有风险,那尖锐细长的鱼刺,其实特别喜欢消化道黏膜,一旦卡住,自然就成了难以摆脱的异物。

我们都知道猫爱吃鱼,却很少有鱼刺会卡猫的喉咙,要想知道鱼刺为什么那么喜欢人类的口腔,我们首先得了解下猫的口腔。

供图/视觉中国

因为猫的牙齿排列方式异于其他动物,猫共有30个牙齿,包括12颗小门齿(上下颌各6颗),4颗犬齿和14颗臼齿,位于上颌的后假臼齿和位于下颌的第一真臼齿通常较其他牙齿粗大,因此又称为食肉齿,这些牙齿非常适合猫进食鱼骨等质地硬的食物,另外猫的舌头上还富有丝状乳突,乳突表面披有很厚的倒钩形角质层,方便猫刮干净鱼骨上的肉,这样以来,猫就很少会吃到鱼刺了。

但人类的牙齿和舌头可不具备这样的功能,人们在咀嚼鱼肉的时候,无法完整地将鱼肉和鱼刺彻底分开来,一旦吞食,鱼刺就很容易卡在消化道里。

鱼刺卡喉后该怎么办

日常生活里,碰到鱼刺卡喉,每个家庭虽然处理的方法稍有不同,但用到最多的就是三招:喝醋、吞饭团、用手指抠。

记忆回到童年时代,小时候吃鱼,鱼刺卡了喉咙,母亲总会立刻找来醋给我喝,说是喝下去就能把鱼刺软化了。这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以致在学医之前,我都认为,喝醋治疗鱼刺卡喉是灵丹妙药,但事实是,这是欺骗了无数家庭的谎言。

家庭所使用的食醋根本不可能软化鱼刺。第一点,喝下去的食醋会很快通过咽部进入食管,因此与鱼刺的接触时间极短,根本不可能起到软化作用;第二点,家庭使用的食醋是一种酸性调味剂,它含有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俗称醋酸),食醋的品种不同,酸度也有高有低,一般在2%-9%之间,这样的酸度不可能软化鱼刺,换句话说,如果食醋的酸度能够软化鱼刺,那么,它对人体消化道黏膜的腐蚀将会更加严重。

刚开始吞食鱼刺的时候,可能它卡住的位置并不深,这个时候,只要家庭里有人稍微懂点医学常识,让患者张开嘴巴,轻发“咿”音,用手电筒照亮口腔,看到鱼刺后,借助工具(如镊子)夹住取出即可,就算不容易取出,到医院后,专业的五官科医生也能很快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这个时候贸然喝醋或吞饭团,就有可能导致鱼刺通过咽喉进入食管,至于用手抠,因为定位不准,不但抠不出,还有可能将鱼刺推得更深。如果抠的力量较大,还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因为手指刺激会厌,所引发的剧烈呕吐有可能损伤食管。

我不会忘记,深夜里总有人神色慌张地跑到医院求助,有儿童,也有成人,他们无一例外地吃了鱼,无一例外地通过喝醋或吞饭团将鱼刺吞进了食管,如果说咽喉部的鱼刺五官科医生还能解决的话,那么食管的鱼刺就只能由消化科医生出马了。

医学上处理食管鱼刺最佳的方法就是通过胃镜取出,目前使用的胃镜都是电子胃镜,它的冷光亮度强,影像放大清晰,加上异物钳可以自由进出,而且全程都是在医生直视状态下进行,所以它安全可行,对人体创伤很小,应用也最为广泛。

鱼刺为什么容易停留在食管

人体的消化道九曲十八弯,按照生理解剖结构,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都有可能有鱼刺停留,但目前最常见的还是口腔和食管鱼刺,口腔是我们咀嚼食物的通道,鱼刺首先要经过的就是口腔,再加上人类的口腔无法和猫的相媲美,所以口腔很容易被卡,至于食管为什么也容易,恰是因为它的三个狭窄。

食管的第一个狭窄位于食道的起端,即咽与食道的交接处,相当于环状软骨和第6颈椎体下缘,由环咽肌和环状软骨所围成,距中切牙约15cm。

食管的第二个狭窄在食道入口以下7cm处,位于左支气管跨越食道的部位,由主动脉弓从其左侧穿过和左支气管从食道前方越过而形成,距中切牙约25cm。

食管的第三个狭窄是食道通过膈肌的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

为什么要重点说食管的三个狭窄?打个比方,一辆货车在宽阔的公路上行驶,肯定是畅通无阻的,但如果在狭窄的山路上行驶呢,这个时候就可能遭遇无数未知风险。

而食管的三个生理狭窄,因为局部空间受压,鱼刺在经过的时候,就很容易停留在这些地方,另外,三个生理狭窄往往比邻着重要的器官,所以也是风险最大的地方。

[责任编辑:李旭2 PQ029]

责任编辑:李旭2 PQ029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鱼刺卡住喉咙怎么办?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8/0211/69A79DC739E23AD7E1496B2FF1543965D6DD0996_size39_w957_h636.jpeg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网健康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