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奶业标准”呼唤消费者声音

2011年06月24日 10:5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马跃峰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体验,是衡量奶业是否达标的根本标准

奶业标准的口水战,正从乳制品行业内部转向全民大激辩。有人炮轰去年出台的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一夜之间倒退25年,是“最低最差”的标准;有人认为提高标准、倒逼质量提升的想法虽好,但脱离实际,可能导致乳业重创,损害奶农利益。究竟是舍弃奶农、抬高标准?还是舍弃消费者、降低标准?双方各执一词,难分高下。

其实,关于奶业标准的争论已不是第一次。奶业国标去年出台时,已经被指责受到奶业巨头的挟制,是一次行业的整体倒退。这次的标准高低之争,让公众从一个新角度对食品安全进行了深层认识。

标准是什么?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经协商一致制定、由公认机构批准使用的规范,其最大特征是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标准必须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尽可能吸收各方面意见,最终达成共识。奶业标准涉及消毒方法、营养成分、细菌数量等专业问题,固然需要专业团队起草,可是回顾标准制定的过程,始终很神秘。2009年,伊利、蒙牛起草三大乳业强制性国标,20多个省份乳协、20多家乳品企业汇集重庆紧急磋商对策。因为在大多数企业看来,两家大型乳企起草的内容大多偏向自己生产的常温奶,而对其他奶品设置了诸多限制。牛奶行业内部的协商尚如此困难,众多奶农、销售者、消费者的利益恐怕很难在标准中体现。

行业协会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龙头企业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本该起草更高、更安全的标准,让消费者放心。可这次标准引来更多质疑,这让食品安全这一本就敏感的社会神经更显脆弱。难怪人们怀疑,个别企业受自身利益的驱使,拿标准当“大棒”,打击竞争对手;难怪人们愤慨,迁就企业的低国标,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健康权益,背离了标准的本质要求。

其实,不仅仅在奶业,在许多行业,拥有专业话语权的既得利益者,随意设置门槛,拒绝公众和其他行业人士进入,而只在小范围内进行利益博弈。前不久,笔者参加一个食品企业的新闻发布会获悉,肉丸行业标准即将揭开面纱,肉丸含肉量从10%提高到45%以上;丸子的含肉量低于45%,就不能叫肉丸。提高含肉量的消息令人振奋,可反过来看,这个标准的成形,仍然是行业内部的事,并没有更多听取和吸纳公众的意见。

任何一项行业标准的出台,应当是企业、政府部门、消费者三方合作的结果,这期间,固然离不开行业协会和大型企业的参与,但绝不能忽视消费者。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体验,是衡量奶业是否达标的根本标准。(马跃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李晋] 标签:奶业 消费者 标准制定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