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凤凰卫视

专家称根治“地沟油”回流餐桌需疏通利用渠道

2011年10月13日 10:18
来源:中新网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治理“地沟油”应变堵为疏

2010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开展“地沟油”专项治理,实行县市长负责制,力图从源头上加大对地沟油的管控力度。该意见要求,商务、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等部门各负其责,建立健全全程监管和执法联动机制。意见还要求,要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然而,意见实施一年来,“地沟油”回流餐桌的现象仍难禁止,在有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张伟明的答案是:对“地沟油”的治理要变堵为疏。不仅要在治理上动脑筋,更要在利用上找思路,就是说要变害为利、变废为宝,用合法的利益去代替非法的利益。

“‘地沟油’等废弃油脂属于天然油脂,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不仅可以转化成‘生物柴油’,缓解我国能源紧缺的矛盾,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开发生产多种生物质能新产品。”张伟明说。

《法制日报》记者也了解到,在美国、加拿大、阿联酋、荷兰等技术成熟的国家,“地沟油”甚至被誉为“液体黄金”,制成生物柴油、混入汽油柴油甚至提炼成航空燃料。

在国内,也已有企业开始对废弃油脂回收利用的探索。去年4月,江苏省常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质检所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合作,开始了地沟油“密码”的破译工作。今年5月,他们率先在国内研究出地沟油精确检测方法,能有效识别掺杂量仅1%的地沟油品。

去年8月,常州当地还产生了中国生物柴油产业跨国“碳交易”首张订单。拿到订单的是江苏卡特新能源公司。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现已形成年产8万吨生物柴油、年产2万吨生物增塑剂生产能力。

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多名专家看来,在这一公司的生产中,1吨“地沟油”能产出0.8吨优质生物柴油,这说明我国并非没有能力将废旧油脂回收利用。

资源化利用遇多个瓶颈

尽管已有部分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始尝试变废为宝,但我国在“地沟油”回收以及再加工利用环节在还存在诸多问题,使得对“地沟油”的规模化加工利用面临重重困境。在这种困境之下,个别企业铤而走险,利用“地沟油”制售利润更大的食用油。

公安部门近日破获的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案主犯柳立国所主导的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在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之前,就是生产生物柴油的,只是后来柴油价格下降,市场对生物柴油的需求减少,而且生物柴油进不了加油站,产品没了销路,格林公司这才打起歪主意,制售食用油。

有业内专家认为,这起案件不仅暴露了我国在“地沟油”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地沟油”再生利用存在“出口不畅”问题,即在再加工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自1988年废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的技术在德国问世以来,世界各国均纷纷加入这一行列,并制订相应的行业标准。但直到2007年,我国才出台了《BD100标准》,可是并没有进一步明确生物柴油和石化柴油的相关掺混比标准,限制了生物柴油企业正常进入流通领域。直到2010年9月,国家发布了《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标准,并于今年2月正式实施,才为生物柴油产品进入正规流通渠道提供了政策支持。

“现实更糟,因为除了海南省外,我国的油品零售市场仍没有对生物柴油正式开放,生物柴油的销售只能是各显神通。”江苏卡特新能源公司副董事长肖达明对《法制日报》记者说,“生产企业没有一个固定的接收销售单位,这是制约生物柴油行业发展的大问题。”

除了销售出路问题,肖达明认为,在“地沟油”资源化利用方面,我国还存在几个主要的瓶颈。

“首先是废弃油脂的回收问题。我国每年有近千万吨的废弃油脂资源,但实际情况是,废弃油脂不能合理合法按正常渠道及时回收,结果是:一方面生物柴油生产企业普遍陷入原材料短缺,另一方面‘地沟油’回流餐桌现象屡禁不止。”肖达明说,其次是行业标准问题。我国的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已达2000多家,产能超每年300万吨。但到目前为止,在生物柴油生产设施、生产工艺、配料配方等行业标准方面,还没有统一。有的生物柴油企业号称新能源,但由于工艺技术不过关,实际是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由于进入生物柴油行业的门槛不高,长期以来,存在一哄而上、鱼龙混杂的现象。

肖达明认为,税收开票问题也是一大瓶颈。对生物柴油生产企业而言,废弃油脂的采购对象为散兵游勇,他们只收钱不开票,也无票可开。这就导致了生物柴油生产企业在上交产品增值税时,没有“进项”抵扣。目前,废弃油脂采购价每吨6000多元,涉及的采购资金非常大。

“今年,国家明确了废弃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的免税办法,相当于每吨补贴800元至1000元,不过,这笔补贴如何到达企业还是未知数。”肖达明告诉记者,面对日益缩水的利润空间和有限的销售渠道,国内一些厂家已暂停了生物柴油的生产,或者转而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或者瞄准利润大得多的餐桌。本报记者范传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董俊杰] 标签:地沟油 利用研究 法制日报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