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不胖?有6种算法(图片来源:健康时报)
测肥胖,大多数人熟悉的方法是BMI公式,其实,国内外测量身体脂肪含量的方法大概有6种之多,而且缺乏统一的判定标准。每一种测量的结果不同,所表现的身体状态也各有区别。
调查顾问:
赵冬:北京安贞医院流行病研究室主任;
祝开思:解放军第305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华鑫: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最流行的检测:BMI
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学名叫身体质量指数,19世纪中期比利时的凯特勒最先提出这个概念。
评判标准: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体型大不一样,BMI标准也不同。国外把24.9定为正常上限,≥30为肥胖。而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综合24万人资料,提出了中国成年人的标准,BMI在18.5~23.9为适宜范围,24~27.9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
适合人群:成年人
适用疾病:BMI每增加2,冠心病、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就分别会增加15.4%、6.1%和18.8%。 一旦BMI达到或超过24时,你就得小心了,同时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概率可会大大增加哦。
利弊:BMI使用最广泛也最权威,其它的方法一般都作为在此基础上的配合测评。但如果是肌肉很发达的橄榄球运动员,那即使BMI数值很大,也不表明你不健康,这就是BMI测量的局限性。当然,咱普通人就没这个顾虑了。
适用场所:简单可行,适用于任何场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