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凤凰卫视

大医为民——写在北京协和医院建院90周年之际

2011年09月16日 09:32
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婷玉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90年不曾断裂的理念:关爱病人是“协和”永不丢失的“人文”

这是多年前的一件事——

协和急诊科,几个人一边喊“快救救我妈”,一边把一位95岁的老妇人推进来。经过诊断,医生确诊是脑干梗塞且不可逆转。但看着几个壮汉,谁也不敢上前去交代病情。

这时急诊科副主任王仲把家属们领到一间小屋:“哥儿几个,说说咱妈的病情吧……”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消于无形。3天后老人去世,家属们平静地接受了这一悲痛的事实。

“医生要可信,更要可亲。”王仲说,避免医患矛盾的秘诀就是“沟通”,“只有说不明白的医生,没有听不明白的病人和家属。”

如果说医院是生与死的较量场,急诊科则是战场上最激烈的前线,也是医院最易出现纠纷的地方。但协和急诊科却喊出“消灭投诉”的口号。急诊科主任于学忠说,这样的信心源于科室严格的医患沟通培训和人文理念的传承。

古语云:“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然而,现代西医的专业化和技术化,让医患之间越来越远、越来越冷。协和人早已感知这种情感隔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首先倡导“人文医学”。

“看病人不是修理机器”,这是医学大家林巧稚留下的名言。协和妇产科主任郎景和将恩师的这一精神传承延伸,他说:“医生给病人开的第一个处方是关爱。”

关爱病人,让病人重获健康与温情——这是协和具体行动释放出的温暖,更是协和90年来一以贯之的人文理念光芒。

协和早在1921年就成立了社会服务部,后因历史原因被撤销。但在新形势下,协和再次恢复社会服务工作,帮扶患者、沟通医患关系。

走进医院门诊大厅,就能看到身着白大褂、披红色绶带的人,她们当中有些人已头发花白。“她们都是退休护士,对医院熟悉,也有经验。”王晓波说,医院对许多病人来说就像“迷宫”。“现在有这支高素质的‘导医队’,能给病人很好的引导。”

医院还想方设法扩大预约号源;推出“银医卡”实现了ATM机上自助挂号缴费……这些都是协和为病人提供方便就医环境的细节变化。

“永远不变的是立场,就是以病人为中心。”赵玉沛说,当站在患者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工作时,提高医疗质量、狠抓病人安全、提升医院的服务效率和水平是医院永恒的主题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把“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