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我们的心灵为何变得越来越脆弱
当高考结束,考生迎来了心灵的空虚期。
这是因为在等待“能否被录取”的漫长假期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试成绩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又要承受因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对前途命运的莫测,又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各种询问。
这些都会让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考生继而进入另一个心理压力期,也就是所谓的“后高考心理”期。
当我们还在思忖如何度过后高考时代的心理问题井喷期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这个社会聚焦高考的程度在变化,家庭和考生作为个体关注高考的热度也在变化,于是,压抑太久了的考生们,终于在考后迎来了一个心理问题“井喷期”。
那么这个变化是从何说起呢?我们今天的孩子在面对高考时心理为何变得脆弱了起来呢?
曾几何时,我们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于是孩子成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工具”,于是我们的考生们带着“完美主义”抱着“金榜题名”的理想准备高考、走进考场、结束高考。只想说,现在年轻人生存的大环境,充斥着竞争、重压、自我、张扬,而却少了自由、轻松、感恩、关爱。
挽救心理脆弱的低龄化,需要自我的调节,同时更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家长不要一味望子女成龙成凤,以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和塑造或强迫孩子。学校也不要只把升学率视为硬指标,只鼓励玩命读书,而应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注重对学生的情商、性格和创造力的培养。社会更需要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和环境。
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希望考生们调整好心态,大踏步地向着更加美好和光明的未来进发。
■ 本报记者高文超张春丽
专家简介
刘炳伦,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该院首个博士研究生,第12病区科主任、网瘾治疗与心理减压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委评审专家、卫生部科研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评审专家,山东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心理救援专家。曾主编《青少年网瘾治疗对策》专著,代表目前国内最高水平,作为团中央绿色上网工程推荐用书,发表心理专业论文几十篇,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擅长青少年情绪不稳、厌学、逆反、上网过度等各类常见心理问题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减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