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新书速递:《顾中一:我们就该这样吃》


来源:凤凰健康

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高圆圆的营养师顾中一写给中国家庭的日常营养枕边书!继《顾中一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之后,顾中一集合三年营养学前沿新知,帮你定制个人科学营养方案。

新书速递:《顾中一:我们就该这样吃》

精彩书摘:

一、我为什么要辞职?

两个月前,我从工作了3000天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辞职了。从二十出头到而立之年,我只在这一家单位工作过,感情还是很深的。下定决心离开体制,需要一定的勇气。

身边很多人表示不解,你为什么要辞职?在三甲大医院有稳定的工作多好!你是追求高收入去私立医院吗?是要跟上这股风潮去创业吗?

我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人,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也很简单:全力投入自己喜欢的事——健康传播。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也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

婚后家庭责任不断增加,尤其是有娃以后,像过去那样每天下了班抽出3个小时来写科普是不现实的;一些新闻事件、新产品,我大约要花10个小时来深入研究——这几乎是我一整周的业余时间。

同时,随着工作的深入,我的时间平衡彻底被打破了,我多数日子每天只能睡4个小时(辞职以后我知道自己睡到自然醒需要8个小时)。换言之,我既无法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更无法像我教育别人那样去照顾自己的身体。

因此,即便是以身作则,我也应该理性地做出取舍。

虽然很多前辈批评我考虑问题不周全,但或许就是我这种只能专注做一件事的性格,才让我10年来始终走在我想要走的道路上。最终,我选择了放弃医院的工作,拥抱我热爱的健康传播事业。

二、健康传播能做到什么高度?

今年,我作为第一作者在一份SCI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社交网络健康传播的评论文章。在此之前,我一直严守健康传播的科学客观性和严谨性,但从来没想到健康传播还能当作一项科研项目去做,也能被具有影响力的同行评审期刊所关注。

北京所有的营养学会,我都是理事,我还曾做过北京市营养学会营养宣教分会副秘书长。但我内心对“宣教”这个词还是很抵触的,“教”在某些方面意味着崇拜、迷信,而健康传播需要的是传播科学思维,甚至是对自身的批判。

可是,营养学研究的很多因素在个体身上短时间内是看不到效果的,靠个案观察得到的结论常常会误导大众,甚至就算你知道了规律,实践时还是需要个体行动的配合,所以科学的内容往往会变得难以“落地”,或者容易被曲解。

为此,我除了尽力分析尽可能多的营养话题,还一直坚持把作品做得简单明了,我会用理性思维把话题梳理清楚,补充你不知道的知识和事实,最后让你自己来判断,并为你的选择负责。然而这种作品已经难以满足现在很多读者的需要了,除了内容靠谱,很多人还需要更好的体验。

1.内容贴近读者

作为新一代知识服务者,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给大家提供热门话题的谈资,解决大家的疑惑。此外,对于一般的健康话题,还会说服读者,改变读者的价值观,让读者在行动上做出改变。

这也意味着,健康传播的内容,很多时候不仅仅是讲一个原则那么简单,还包括各种新出的产品应该怎么选,家里的慢性病患者应该怎么吃……这些更加具体、更加个性化的内容。

这项工作是很复杂的,特别是在一对多服务的时候,就需要新技术了。

2.利用新技术

社交网络本身就算新技术,信息传递速度快、去中心化、复制零成本,这都是优点,我自己就依靠社交网络成了国内网上最火的营养师之一。

其实,还有很多新的形式和工具值得尝试。为了让大家印象深刻,我会尽可能在提供复杂内容时附上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为了迎合大家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的需求,我还会推出一些音频和短视频;为了更热闹地与大家互动,我还会搞搞直播……

3.打破信息茧房

随着信息爆炸,各种各样的APP在占据着大家的心智,信息传递往往只能在一个个小圈子里进行,很难扩展出去。

微博恐怕是当前互联网上最开放的平台了,利用这个平台,你既可以听到别人的声音,又可以诚实地发出你自己的声音。我就是在微博上经营了7年,积累了250万粉丝。当然了,互联网产品变化得很快,但不变的还是人,你需要让更多的人信任你。

4.建立信任

这年头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常常是过量的,特别是营养信息。说实话,我在百度直接搜索了一下话题,几乎搜不到什么靠谱的营养内容。我自己都会选择个别值得信任的专家,这也说明了信任的重要性。

不过,“人设”崩塌似乎也很容易。为此,我的做法是从来不把别人当傻子,坚持不说违心的话,甚至我一直坚持不跟保健食品、补充剂、母乳代用品、药品企业进行商业合作。

5.双赢与成长

虽然我是营养专业科班出身、清华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硕士,但如今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要想掌握最新的营养学进展,满足大家日常生活中有关营养的方方面面的知识需求,就必须花费很大的精力不断学习,更何况创造高品质的作品是需要成本的。

三、为什么还要出书?

其实这本书中的多数内容我都在互联网上发表过,只不过网上的内容往往只能在短短的一两天内集中传播,几乎不会有人再去系统地阅读。由于内容比较零散,通读体验也不会很好,而经过专业编辑的加工,形成一本书,则具备了系统学习、珍藏、作为礼品送人等价值。经过火眼金睛的网友们的挑错,相信书中的内容也更为可靠,希望能让您满意。

另外,此书送给我的女儿早早。

顾中一

2017年11月

[责任编辑:李旭2 PQ029]

责任编辑:李旭2 PQ029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频道推荐

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凤凰网健康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