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专家称医学观念陈旧致“宫颈糜烂”治疗误区

2011年01月20日 17:59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钱炜

字号:T|T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宫颈糜烂向来被看作一种常见的妇科病。然而,这个“病”不仅已经在美国教科书里被删除,而且它是一种“癌前病变”的说法也被否定。尽管如此,在国内医疗市场上,这个“病”却被普遍过度医疗。

两年前,王佳在体检时查出了有“轻度宫颈糜烂”,便找了北京一家口碑不错的私营医院,花两千多元做了LEEP刀(宫颈电外科环切术)手术。

尽管为她做体检的医生已经告诉她,轻度的宫颈糜烂并不需治疗,“但我有些不放心,为了以后生育着想,还是把它根治了吧。”王佳解释说。

其实,就连她的体检医生恐怕也不知道,让王佳如此放心不下的“宫颈糜烂”,根本就不是一种病。

一个从教科书里被删除的“病”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医生宋学红的桌子上,放着一摞复印的报纸,那是她2010年8月发表在《健康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宫颈糜烂,一个错误的诊断术语》。只要遇到因“宫颈糜烂”前来看病的人,她都会先“派发”一张报纸的复印件给对方。

“每天我都要接待好多这样的‘病人’,其实,单纯性糜烂根本就不需要治疗。”这位妇产科主任医师语气中透着无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美国,宫颈糜烂就不是病了,甚至这个词,也从教科书中被删除了。”

如今在广州一家三甲医院妇产科当医生的韩女士清楚地记得,5年前,当她还在南方医科大学读书的时候,当时第5版的《妇产科学》教科书上,还将“宫颈糜烂”列为慢性宫颈炎的症状之一,对其诊断的方法也停留在肉眼观察的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查询得知,2008年出版的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已在其前言中明确表示:要和国际接轨,重视知识更新……不断更新临床诊断治疗标准。例如取消“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

“柱状上皮外翻”究竟是怎么回事?对此,宋学红解释说,女性子宫颈表面的上皮在胚胎发生期有两种:原始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在青春期前,原始“鳞-柱交界”位于宫颈管内等处。青春期后,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颈的体积迅速增长并大大超过子宫体,随即发生“宫颈外翻”。外翻使宫颈柱状上皮暴露于宫颈外口,呈红色粗糙状——红色是因为柱状上皮呈单层排列,其下方有丰富的血管网;粗糙是因为柱状上皮相互融合呈绒毛或颗粒状。

简单地说,柱状上皮外翻是女性体内的雌激素“作祟”而造成的,这一生理现象会从女性的青春期起持续几十年。至于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则因体质而异。宋学红说,“单纯柱状上皮外翻程度的轻重,跟疾病没有关系。”

尽管如此,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出版数据库里搜索“宫颈糜烂”,总共能找到8813篇相关文章。其中最早的一篇可追溯到1958年,而仅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就有610篇以“宫颈糜烂”为关键词的中文论文发表。然而,以“柱状上皮外翻”或“柱状上皮异位”为关键词,总共检索到的文章还不到10篇。

在有关宫颈糜烂的众多著述里,可以轻易看到对其治疗方法的描述:从早期的各种中药治疗、针刺、火熨疗法、电烙、冷冻、高频电刀,到后来的超声、电切、微波、激光,直至如今最先进的LEEP刀。在过去的50多年里,医学界对宫颈糜烂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

然而,用“宫颈糜烂”来描述女性子宫颈外口红色粗糙状的外观,这是医学上一个历经100多年的错误。使用各种疗法、治了这么多年的“宫颈糜烂”原来不是病,中国医学界对此的认识竟比国外落后了近30年!不仅如此,这种“误会”迄今还在有意无意地被延续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宋扬] 标签:宫颈糜烂 宫颈涂片 糜烂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已有 0 条跟帖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