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挑选保健品(资料图)
实用贴士:
挑选“健康礼”需考虑基础病
给患有基础病的老人送“健康礼”时有何讲究?王晓波给出一些提醒:
高血压者:选用气血双补的滋补品或保健品前最好提前咨询医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以免影响血压控制效果。
糖尿病人:挑无糖产品,含糖的口服液以及燕窝等滋补品或保健品都要尽量避免;另外,若能正常饮食,没出现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或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最好也别盲目补充高蛋白类的营养保健品,以免因蛋白质摄入总量过多引起血糖升高。
痛风者:不太适宜挑辽参、鲍鱼、海螺等含有嘌呤的海产品以及菇类等山珍;另外,由嘌呤含量较高的大豆类提纯的蛋白质粉也不太适合。
肝肾功能差:不太适宜补充蛋白质粉,因这类营养剂中蛋白质含量很高,会加重肝肾代谢排泄的负担。
提醒:
“健康礼”:送得盲目有损健康
“现在逢年过节不少亲友之间‘送礼送健康’,比起送烟送酒,这种观念确实是进步了。但是不能盲目送。”广东药学院营养系主任王晓波教授提醒说。不少人在送“健康礼”之前对受礼对象的身体情况并不是很了解,选这类礼品多是“蒙查查”地“信手拈来”,其实已走进了多重误区——
误区一:送保健品=送健康
不少人认为买保健品送老人就等是送健康,所以觉得多买点这类东西送人准没错,其实不然。王晓波提醒说,保健品虽然具有保健功能,但也有严格的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的限定。如果对要送的人的身体情况不够了解,随便买保健品作为礼物,给不适宜的人服用了,不但起不到保健的功效,还可能损害到健康。
比如,像上述的陈先生买蛋白质粉送给肝肾亏虚的岳父,其实就不合适,吃了很可能加重他的肝肾代谢负担,加重病情都有可能。一般销售人员对不同的消费诉求只作简单地归类,但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身体情况还比较复杂,没了解清楚之前千万别盲目地送保健品给他们服用,以免好心办坏事。
误区二:保健品功能越多越好
市面上存在一些免疫力、增强抵抗力等笼统的“大帽子”之外,销售人员还会拿着一些“内部参考”的小册子向消费者吹嘘多种作用,比如降血压、降血脂、抗氧化、改善睡眠等等,甚至还鼓吹有治疗功效。对此,王晓波特别提醒: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用于治疗疾病,正规的产品最多也只有两个保健功能,而疗效甚至谈不上,最多也只能带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因此,消费者一旦遇上“疗效好”甚至称能“包治百病”的所谓“保健品”,千万要小心别上当!
误区三:迷信各种营养分析
有些保健品宣传喜欢罗列出一些让外行的消费者看不懂的化学成分,什么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或是同时可补充“N”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等,对健康很“划算”。不少人称消费者称自己就是被销售人员所讲的一些营养分析给说动的。
对此,王晓波解释说,氨基酸本来就是蛋白质的最基本组成成分,日常只要膳食平衡,从新鲜价廉的鱼、肉、蛋奶类和蔬菜中,要找出所谓的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都很容易。除了是身体有特殊疾病的人群,基本无需要花冤枉钱去吃这类东西。特别是以添加微量元素为主的营养补充剂更应谨慎选购,因为若身体不缺乏,盲目乱补会适得其反。比如:铁、锌等微量元素,若补过头还可能阻碍铜的吸收,造成红细胞生成障碍,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贫血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