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打工仔76次献血超5万毫升 动力来自于“报恩”

2011年01月30日 17:13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作者:金恒

字号:T|T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年轻的唐小平是“老献血”了,坐进献血屋,他一点不紧张(图片来源:新民网)

编者按

作为拥有2000万左右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上海肩负着面向全国打造亚洲医疗中心城市的重任。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医疗技术进步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上海近三年平均医疗用血量已超过42万人份,出现很大的需求缺口。

未来几年,伴随本市新一轮医疗资源布局“5+3+1”工程正式启动,血液募集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十二五”期间,提升血液募集数量、保障上海临床用血需求,需要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成为临床用血坚强有力的后盾。

我们需要像唐小平这样的献血英雄,也希望无偿献血成为每个健康公民的自觉行动。

闵行区有个外来务工青年唐小平,30岁不到,不仅拿到了上海市无偿献血白玉兰奖,还摘取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昨天,在离沪回老家福州过年之前,唐小平又如约来到了献血屋捐献血小板。细细一算,他在上海的献血次数已达到39次42份,加上他在老家献血的37次,达到了惊人的76次,献血量更是超过5万毫升。

献血明星不可貌相

去年,本市A型血一度偏紧,这本是正常的周期性紧缺,不巧碰上全国各地闹起“血荒”。记者在采访时,偶然得知唐小平就是A型血,2009、2010两年里,每隔28天期限,他就去梅陇献血屋捐献一份血小板(800毫升),从未间断,成了小有名气的 “献血明星”。我很是纳闷,一个人做一次好事容易,坚持那么多年,需要怎样的毅力和信念啊?这个刚刚三十而立的80后小伙子,究竟是“神马”人呢?

预约采访,费了不少功夫,一会儿在南京路、一会儿在吴中路,一会儿又到了漕宝路,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电话里的普通话,带着福建人特有的南方口音,他很有耐心,显得更细声细气,“不好意思,我每天都在外面跑,不是在公交地铁上,就是在走路。”

约到最后,还是决定到他家里去。傍晚5时,记者在罗锦路口等待着唐小平,远处走来个瘦瘦高高的身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成熟一些,单肩挎着一只硕大黑色的工具包,“你好你好,让你久等了。”他走过来,拿下手套伸出手。“你是唐小平吧?”我揉了揉眼睛,实在不敢相信,数九寒天,他竟然只穿了一件棉毛衫和薄棉夹克衫,但手心里却是热的。

“习惯了,下雪天也穿那么多。”唐小平笑着说,他没有羽绒服,“手套、围巾、秋裤不能少,寒从脚上起嘛。”想想也是,每天“驮”着20公斤的大包,除了坐车,还要徒步,到了目的地干活,穿多了怎么可能不汗津津。

小唐一边带路,一边指着小区里的健身苑说,“我不喜欢睡懒觉,早上6时40分起床,就到这里锻炼半小时。”用“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来形容,有些夸张,但是从小在福州农村长大,小唐这样的生活规律从小就已养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宋扬] 标签:献血 唐小平 报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已有 0 条跟帖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