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万人从娃哈哈发展中受益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大计。通过就业增加消费,也是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之一是保障就业。
娃哈哈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成为一个年产销值达数百亿的饮料龙头,直接吸纳了3万多名员工就业,其中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员工占80%以上。尤其在娃哈哈100多家外地分公司,员工都是从当地招募,直接吸收了2万余人就业。在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8、2009年,娃哈哈不仅没有裁员,还在全国投资60多亿元,增加了大量生产线,增加了上万工作岗位。
一家大企业,除直接解决就业之外,其辐射作用也是相当强的。一些产业链长的企业,相关就业人员会几十倍、上百倍地超过直接就业人员。象娃哈哈,通过在全国各地建厂,就间接带动了原材料、包装材料、水电、运输等相关行业150万人就业。此外,还有大量为娃哈哈销售的商户,估计经销商有6000多家、二批商达2万多家和数以百万计的零售商。随着娃哈哈的快速增长,从中受益的供应商、经销商队伍还会越来越庞大。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如何让八亿农民受益,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娃哈哈从生产第一只产品“儿童营养液”开始,就通过采购农副产品与农民打交道。企业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主营产品中茶饮料、果汁饮料、乳及乳饮料、八宝粥、方便面等产品都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深加工而成。据统计,娃哈哈每年采购价值数十亿元的农副产品,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村面貌改变,推动农业结构调整。23年来,娃哈哈累计采购各类农副产品价值230亿元,带动了上百万农民就业。
在贫困地区投资高达50多亿元
在人们的印象中,西部贫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条件相对艰苦,观念落后,不适合企业投资。但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娃哈哈在外地投资建厂的地方,如重庆涪陵、四川广元、湖北红安等,不是三峡库区、国家级贫困区,就是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方。
娃哈哈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从宗庆后的话中可以找到答案。他说“扶贫济困”是先富起来企业应尽的责任,如果贫困地区得不到发展,最终会影响到整体的发展。而且他认为如果对贫困地区采取捐赠的方式,只能受益一时;只有变“输血”为投资办厂的“造血”式扶贫,才能保证贫困地区长期受益、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也是如此。无论是娃哈哈的首家外地公司涪陵,还是之后的广元、红安、宿迁等等公司,依靠输入娃哈哈产品、技术和品牌优势,都是建一个赢一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包装、运输、农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在扶贫工作上的成绩,娃哈哈先后获得“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先进集体”、“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等荣誉称号。
据了解,娃哈哈仅在在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投资50多亿元,建立了60多家分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亿元,上缴税金将近20亿元。有专家指出,这种“造血”式的扶贫,不仅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当地人民生活得到实惠,相关产业受到拉动,更重要的是带去娃哈哈先进的管理思想、观念和技术,促使贫困地区传统落后观念的转变,从根本上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同样,娃哈哈在尽到捐赠慈善责任的同时,还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承担着发展经济、上缴税收、创造就业、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等更多、更大、更有意义的责任。
![]() |
1
2
|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