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6日:第一天的感触
由于我们医疗队是以专家组的性质组建的、灾区现场救援人员已饱和、繁忙有限的交通要保证在72小时内把重伤员运往有条件救治的医院等因素,卫生部决定让我们医疗组留在西宁市支援当地各医院接收的重症伤员的救治工作。对此,我们多少感到一些失望,毕竟我们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心里想的、物质准备的都是一个目标:奔赴地震灾区——玉树。
战场是变换了,但救死扶伤的任务是相同的,哪里有病人需要,哪里就是我们的阵地。我们一早就分头进入了西宁市的几所大医院,作为专家组参与伤员的救治,并接受其他医院的汇诊工作。我按计划来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到,这所医院的所有科室都接收了灾区下送的伤员,为了解情况由该科李主任陪同查看了每个科室及科内病人,还重点调查了急诊科病人的收治现场和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目睹了医务人员全力抢救伤员的情况。但除此之外,我看到了许多医务人员之外的人和事,使我心情不能平静。
骨科病房里,一个健壮的成年男子,腿被倒塌房屋压伤,左小腿骨折,肿胀剧烈,局部组织有坏死的征象,查问病情时他面部没有什么表情,但他却十分痛苦的告诉我们:一家十一人,死了五个,其他的还不知道下落。同一病房的另一男孩骨盆骨折,叫嚷疼痛难忍、拒绝治疗、要求安乐死,显然他还未从地震的惊恐中恢复过来。
急诊室里送来了一个不知姓名、不知年龄,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小男孩,他是从废墟中挖出来的,当时他在妈妈的怀中,可妈妈已撒手人寰。他被一个素不相识、30多岁的阿姨抱来,阿姨挂着泪珠的脸贴紧着孩子的脸,体会得到她对孩子的怜惜和痛爱。在半个多小时的检查过程中,他没有哭也没有笑,一手拿着一块面包、另一手握着一个奶瓶,大大的眼中留有余惊,四处搜索。他一会儿把奶瓶递到抱着他的阿姨嘴边、一会儿将面包送到抚摸他头额的小姐姐(志愿者)面前。不知他明不明白在他的世界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不知他是否还有亲人活在这世界上?啊,他一定在认真寻觅,寻觅那属于他的温暖怀抱;他一定在以他的方式在祈求周围的好人帮他找回他的世界。
在医院的每一个病房、各个角落,除了医护人员外,我们都可以看到手臂上系着蓝色带条的志愿者,着白大衣的是青海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没有着白大衣的是民族学院的学生,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在学校的号召下便自发地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到现在48小时过去了,他们中有些一直没有合眼,忙碌着接送病人,帮助从废墟中挖出来的病人清洗浑身的污垢、血迹,更衣换衫。她们多数才十几岁,在护理病人时是那样的细心、动作是那样的轻柔,生怕一不小心触痛了他的伤痛,就象慈母呵护婴儿一般。同时他们还喃喃细语,设法排减他们无限的悲伤。民族学院的学生还充当起部分语言不通伤员的翻译。志愿者们个个满怀热情、人人兢兢业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感叹:她们真是人间的天使。
在医院的广场上,回撤的救援队伍带回了一个约4岁和一个6岁的小孩,孩子们一下车就被一个年长的身着臧族服装的老人拥抱在一起,原来老人是他们的爷爷,他在这里等候他们已经大半天了,孩子的父母在玉树参加救援。还有几个外国游客主动找到医务人员要求为伤员捐赠一些钱物,于是,医院广场上立起了捐赠箱。
在病房的走廊上我还遇到一位大娘,她提着一锅花卷、馒头和做好的菜到病房分发给住院的伤员。
这些人和事让我心痛、让我感动、让我敬佩。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是职责、是义务,也习以为常了。而在职责、义务之外是真情、是奉献、是大爱,是人间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生命力。
南方医院感染管理专家李海兰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健康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健康",独家策划注明不予转载的均不可转载,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南方医院感染管理专家李海兰 编辑:李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