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瀚铮因为母亲与生命科学结缘。11年前,韩杞得到一个让自己痛不欲生的消息:恶性肿瘤,准备全身麻醉,切除乳癌。1999年9月,李瀚铮刚刚升入小学六年级,韩杞又被查出“乳腺癌肝脏转移”。身为医护人员的韩杞十分清楚,这是最恶性的癌变。她跑遍北京上海最权威的医院会诊,做了肝肿瘤切除手术,一个疗程接一个疗程地进行化疗,但病情继续恶化。
母亲:我怎么能放心地离开
有国内顶级医学专家告诉她:“最多剩下两年左右的时间,好好安排这段日子的生活吧。”“难道没例外吗?”韩杞不甘心地问。专家告诉她说,“奇迹是有的,根据权威数据统计,这种癌变活过5年的几率有1.75%。”
这致命的打击让韩杞真有些挺不住了。她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可怎么盘算似乎也看不到儿子上高中了。她甚至想过让儿子跳级读高中,自己能够放心“离开”。
不久,治疗的副作用引发子宫大出血。韩杞不得不接受子宫和卵巢摘除大手术。手术前,李瀚铮和妈妈约定:“妈妈,当你平平安安地出院的时候,我一定会送给你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礼物。”那几天,李瀚铮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在一张花了10元买的拼图上,拼出一个扎小辫的小姑娘骑着一只大金牛的图案。他还让爸爸做了个金色镜框,把它镶上。
儿子:我和爸爸招之即来
2005年年初,韩杞又被查出甲状腺癌。手术之后,韩杞突然声带失音,半年多说不出话。有一次,李瀚铮回到家,带给妈妈一个惊喜,从手里拿出一个电子铃。“妈妈,看,我给你带回了什么礼物?今后,你只要轻轻一按,我和爸爸便招之即来。”
在高中寄宿的李瀚铮,每天都与妈妈通一两次电话,他把这种“话疗”作为送给妈妈的良药。“妈妈,我再给你讲一件趣事……妈妈,咱们再聊10分钟好吗……”此后,每天与妈妈通话的习惯保持下来,直到现在,时间长达6年多。2009年1月,李瀚铮获得了赴美国哈佛医学院实验室实习3个月的机会。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李瀚铮几乎一天只吃两顿饭,睡三四个小时,废寝忘食地工作,可他仍然雷打不动地保持着每天和妈妈通一次电话的习惯,3个月打了90个电话。“(每天通话)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母子每日通话已成习惯
韩杞说,母子的话题没有限制,儿子心里话都会跟自己说,是一种朋友般平等的交流。比如,在美国实习期间,李瀚铮自己做菜切萝卜,大小是否合适都通过视频对话请妈妈帮忙确定。“我从通话中能够感受到儿子的孝。”韩杞说。
李瀚铮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出色成绩给母亲以生活的信心,而伟大的母亲在儿子的鼓励下,11年间击退了三种癌症,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中大校长黄达人
2006年高考前夕,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向李瀚铮伸出“免试录取”的橄榄枝。但李瀚铮“不改初衷”:学习医术为母亲治病。他照常参加高考,所有的志愿都填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最终,李瀚铮被中大生科院录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闫昭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