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事件来龙去脉
专家建议,少喝浓稠饮料,多用瓷质餐具,加热食品去掉保鲜膜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萧师言●本报记者瞿晟张芳蒋乃珺田野尹若雪
台湾食品业的塑化剂地震波还在岛内持续扩大,遭难的食品行业已从最初的饮料业流向面包、饼干、蛋糕等烘焙业。另有台湾媒体称,糖果、冰淇淋等也可能难逃“塑化”,因为台中市卫生局日前抽检16项水果香酱(香精)发现,其中6项样品确定掺有塑化剂,而上述产品在定色、定香时都离不开香精。除食品行业外,塑料制品、化妆品、清洁剂、衣服、玩具、地板等,风波主角---塑化剂几乎无所不在。用台湾媒体的话说,“吃的、喝的、用的、抹的,什么东西都可能含有塑化剂”。截至记者发稿时,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通告,目前全台湾问题企业增加到282家,受污染产品增至945种。
这场被台湾专家称作“目前最大的塑化剂污染事件”,正在逐渐升温为国际食品安全事件。美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家,除将涉案的台湾食品全部下架外,还要求今后所有台湾产品必须出具安全检验证明后才能放行进口。中国卫生部6月1日晚则紧急发布公告,将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等共17种列入黑名单,并规定从6月20日起,大陆市场上所售食品,不仅要在包装或外盒上标明所有添加剂名称,还需注明含量。对此,有专家评价说,台湾塑化剂多年来被广泛使用到食品、药品中,其影响犹如“翻版三聚氰胺”,但这件事也许只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食品安全问题还需要我们关注。
塑化剂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一直隐藏在我们身边没被发现,我们该如何消除它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本期《生命时报》记者为您深度报道塑化剂事件的来龙去脉。
暴发,“细心妈妈”意外发现
5月23日,整个台湾食品业经历了一次剧烈“地震”,强度为30年来所罕见。引起这场“地震”的震源,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名普通的女质检员。
这名52岁的杨姓妈妈,是台湾“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的检验员,有26年的检验工作经验。她的领导、研检组组长罗吉方评价她是一个“平时粗枝大叶,做起实验却细心得不得了”的人。而正是她的细心,将在台湾隐藏了30年的塑化剂污染事件彻底揭开。
3月初的一天,在台湾打击伪药期间,杨女士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检验工作。当天她负责检验一种由台南市卫生局送检的,号称可减肥的益生菌是否含减肥西药或安非他命。这样的例行检验杨女士早就习以为常,她先用薄层分析仪检测益生菌粉末,再用气相层析仪检验。可就在检测马上结束时,仪器上突然出现了不正常的波峰讯号。按说这本不是她的职责范围,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儿童食品的母亲,益生菌里出现的这个异常讯号让她的神经异常紧张起来。她赶紧将讯号与图库进行比对,赫然发现竟是塑化剂DEHP的图标。这是不该出现在食品中的物质。职业的敏感性让杨女士感到这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情。“有没有可能是益生菌外包装释出了塑化剂?”为慎重起见,这位细心的母亲又花了两个星期,用红外线检验益生菌的薄膜包装材料,结果显示薄膜的PE材质不会溶出大量的塑化剂DEHP, 反倒是送检的益生菌食品中塑化剂DEHP的浓度高达600ppm,远超过台湾人均每日摄入标准1.029ppm。这个结果让杨女士大吃一惊,因为DEHP是种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危害健康。
很快,卫生署将消息通知了台湾检方。负责此案的两位检察官郑智文与叶建成从小跟着当小摊贩的父母在菜市场里长大,他们很清楚有些黑心商人如何以劣质的食品添加剂来制出成本低廉的食品,所以两人全力以赴侦办此案。更让人震惊的是,在许多运动饮料、果汁、果冻、羊奶片等青少年最常吃的食品中,陆续查出含有大量塑化剂。之后,检方循着益生菌生产厂商提供的线索,最终将塑化剂来源锁定在台湾地区最大的起云剂供应商“昱伸香料公司”。至此,这起全球首例塑化剂DEHP污染事件彻底曝光于人前。事件曝光后,杨女士的细心与良知得到了台湾民众的大力称赞,人们甚至称她为“英雄妈妈”。但因为此事影响巨大,“卫生署”出于保护目的,一直没让她直接面对媒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