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血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10年04月10日 13:14 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科学家们发现癌蛋白PML-RAR是砷剂治疗APL——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直接药物靶点,解除了长期困扰中外科学家的直接分子靶点和分子机理难题。

9日,国际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发表了上述这一重大成果: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专家指出,这一成果丰富了APL靶向治疗的理论,对于推动其它类型白血病和实体瘤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悉, 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曾经被认为是最凶险的白血病之一,具有特征性的PML-RAR癌蛋白。因为缺乏有效地治疗方法,曾很多患者在发病早期即死于严重出血。

1985年,上海血研所王振义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APL患者取得成功,80%以上患者可以完全缓解,但短期内容易复发。上世纪90年代,在应用传统中药三氧化二砷治疗APL患者取得疗效的基础上,上海血研所专家陈竺、陈赛娟等用三氧化二砷成功治疗全反式维甲酸耐药复发的APL患者,并发现了砷剂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的双重药理学机制。但三氧化二砷的直接分子靶点和分子机理是长期困扰全世界研究人员的问题。

为此,陈竺、陈赛娟曾首先提出,砷剂很可能直接靶向PML-RAR癌蛋白,发挥特异性治疗作用。在最新的研究成果中,科学家们发现三氧化二砷直接与癌蛋白PML端的“锌指”结构中的半胱氨酸结合,诱导蛋白质被蛋白酶体降解。癌蛋白的降解最终导致白血病细胞走向分化和凋亡,使APL成为人类急性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取得临床治愈的成功范例。

专家说,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阐释了三氧化二砷治疗APL的药物分子靶点和分子机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专家指出,砷剂是一种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中药,用现代科学手段揭示中药的分子作用机制,将促进中国科学家对祖国传统医学宝库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

据知,该研究以上海血研所老中青三代科研队伍为核心,联合了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联合攻关。这些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和药物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院,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中科院动物所,中法生命科学与基因组研究中心,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课题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陈静 编辑:李晋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博客论坛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