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取其合理内核]
医学谚语,大都具有诗意芬芳的特点,常常运用和调动各种修辞手法。生动的比喻,是谚语中运用得最典型的手法之一。使得一些本来枯涩难解的问题,立时就被谚语的无限魅力软化了。
但是我们同样应该清楚地明白,事物的两面性规律是无法逾越的,伴随着谚语特殊表达效果而来的,是它的水分问题和如何处理好这些水分与医学学术的关系问题。“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十月萝卜小人参,家家药铺关大门”等,强调的都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大蒜、萝卜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石榴止肚痛,简单又易行”、“生姜拌蜜,咳嗽可医”,说的是石榴、生姜、蜂蜜作用的一个侧面和与它们功能相对应的那些腹痛、咳嗽,既不是腹痛、咳嗽治疗的唯一方法,也不是这些药食兼用之物功能的全部。
由此可见,谚语的泛指性与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治疗思想,是颇有距离的,我们不能用纯医学的观点去看待它、理解它、应用它。换句话说,医学谚语不能与医学科学划等号,它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古代谚语的指向都是以黄河流域的时序和节令为基点的。比如“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割了当柴烧”、“正月二月三月间,荠菜可以当灵丹”的说法,如放在湖广地区,时段上可能要提早一个月左右;要放在华北地区,可能就得推迟一个月左右;如放在东北地区,可能就更要向后推迟了。
谚语属于俗文化的范畴,部分谚语不可避免地会显露出随意流俗、言之失当的现象,有些甚至是在传达着完全错误的信息,出现与医学理论无法接通的鸿沟。“饭后一支烟,胜似活神仙”、“妈妈嘴馋吃兔肉,孩子患病长兔唇”、“脚踏一星,能管千兵”等,显然都是受到古代历史、科学条件的限制,认识论局限的产物。对于这样的谚语,一般不要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应采用扶正纠偏的原则,取其合理内核,纠正其不科学的因素,运用科学知识,对其加以改造或重塑,使其获得新的生命而被继续使用。
[记者手记]
真理超越一步就是谬误,对于中国原创养生学,我们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推崇迷信。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真正的养生需要靠我们自己去摸索,祖先的宝贵遗产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验证。如今,现代人的健康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要学会以平常心来科学养生、科学锻炼,不轻信那些歪理邪说,更不要把它搞得神秘化,任意揣测和拔高。
主持人:崔颖《新闻晨报》健康周刊主笔
我想,健康应该是简单而透明的。
如同赤足走在卵石上,仰望天空,与身边的TA一起说着“真美啊”诸如此类的话。
如同斜身靠在窗边,享受阳光,将平日散乱的思绪整理收藏成陈年的私酿。
![]() |
1
2
|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