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为何“逃离”临床?因为白衣天使成了一个被“妖魔化”的职业。
护士专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女士有一段名言:“护士用真诚的爱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从报道中可见,张德丽用她20年如一日的行动践诺了南丁格尔的护士理念。然而今天,曾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消失殆尽,以至于天使不得不选择逃离。
一个职业的吸引力,不只在于它的薪水待遇,更在于它的职业声望。临床医护救死扶伤的精神,塑造了崇高的职业声望,而其崇高的职业声望,也需要凝聚更多具有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的医护人员。白衣天使张德丽的离开,是一个典型标本,是对医护职业遭到“妖魔化”而声望下降的最好注脚。
这显然是一种“逆淘汰”。越具有奉献精神的白衣天使,越会在不公平的社会评价中心理失衡,从而无奈离开。而“逆淘汰”的发生,又必然加剧医护职业声望的下降,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恶性循环”。
从表面上看,天使的“逆淘汰”与目下的医患矛盾不无关系。当有病人带着摄像机、录音笔来医院看病;当病儿家长面对耐心解释的护士,竟然出口成“脏”,甚至大打出手;当“医闹”事件层出不穷地发生……这一切似乎都说明,医生和患者之间处于一种极不信任的状态。而一些媒体对于医生群体负面新闻的片面追逐,又在有意无意地放大这种紧张关系。白衣天使被推到了患者的对立面,被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张德丽所感受到的“耻辱”,当然包含这样的患者误解和舆论压力。然而,医患关系何以紧张,白衣天使何以被“妖魔化”,这是更值得追问的问题。耐人寻味的是,张德丽在很多次医院票选先进活动中,往往是排名第一,然而她所领衔的血液科在医院经济指标考核时一般都排名靠后。这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反映了如今医院追求经济效益,与医疗公益目标之间的普遍矛盾。
所谓医疗“市场化”的改革,一方面,政府放弃了医疗的公共责任,更多的医药负担转嫁到患者身上;另一方面,在高度垄断的医疗行业里,“市场化”又名不副实。这导致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医疗腐败现象和“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相生相伴,作为行业“形象代言人”的医护群体代体制积弊受过,被“妖魔化”也就再所难免——实际上,这才是张德丽感到“耻辱”并离开临床的深刻根源。
在1854年,南丁格尔奔赴战争前线参加伤病员的护理工作。夜幕降临,她提着一盏小油灯,逐床查看伤病员。伤病员写道:“灯光摇曳着飘过来了,寒夜似乎也充满了温暖……当她来临时,我们挣扎着亲吻她那浮动在墙壁上的修长身影。”这就是著名的“壁影之吻”。
在“壁影之吻”饱含的感激和尊敬里,天使不会逃离。天使张德丽们需要病员和公众的“壁影之吻”,来证明医护本是具有崇高声望的职业。天使的“逆淘汰”,拷问医患紧张关系下的世风人心,拷问医生被“妖魔化”的偏激舆论。当然归根结底,要拷问遭“伪市场化”绑架的医疗体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付克友 编辑:董长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