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小作坊”该如何管理?

2011年04月14日 15:42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欢 俞丽虹 王攀 周琳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新华网北京4月13日电(记者刘欢 俞丽虹 王攀 周琳)“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给中国食品安全带来的阴影还未完全退去,“染色”馒头、投毒牛奶等事件又带来了新的疑虑。与之前三鹿、双汇等大企业涉及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同,“小作坊”生产与监管问题此次开始浮出水面,受到质疑。

上海一家仅有8名员工的食品厂日前被曝光违法使用色素,以及用过期产品加工馒头,并流入当地多家超市销售。上海市政府部门12日展开紧急查处,封存了1.6万只“染色”馒头。

另一起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甘肃平凉“4·7”牛奶中毒案日前取得重大突破。由于生意竞争等琐事,一对经营奶牛场的夫妇在同行的牛奶罐中投入亚硝酸盐,造成39人中毒,其中3名婴幼儿死亡。

“毋庸置疑,数量众多、质量不稳定的小作坊、小企业究竟该如何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监管者必须面对的一道棘手难题。”曾经参与食品安全法草案起草的专家方有宗对记者说。

在2007年发布的《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中,10人以下、从事传统食品生产加工的主体被定义为“小作坊”。在中国整个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小作坊的比重超过了70%,它们的分散性、流动性、隐蔽性提高了监管难度。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发后,一项相关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2亿多农户从事分散的农业生产,人们所食用奶制品的原料很多来自“散养”的奶牛。而“散养”“作坊”带来的监管漏洞正是“三聚氰胺”奶制品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圳市连锁经营协会、零售商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于建表示,食品安全问题的一大症结在于政府部门的监管是否落到了实处,“人们不能指望每家食品店都能自觉遵守安全标准和卫生规范,政府部门必须严格管理、频繁查验、切实督查,将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控制到位”。  熟悉商场和零售店运作模式的于建认为,不论是上海的“染色馒头”还是其他食品安全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食品生产企业的“门槛”还没有建立好,一些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进入市场后自然问题频发。

与具备完善品质管理和控制体系的现代化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相比,生产条件简陋、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是小作坊存在的突出问题。上海被曝光的“染色”馒头加工点,混杂在多家机械制造厂、服装厂之中,粉尘、污水随处可见。一位附近工厂的员工对记者说,他刚来的时候,几乎不敢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生产直接入口的食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董俊杰] 标签:食品 作坊 管理 小作坊 食品安全法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