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关系看病 带来安全感?
2010年04月16日 15:44 健康报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然而,调查却表明,53.4%的患者认为“关系就医”情况下医生“对病情、病因、治疗方案说明更详细”,40.9%认为医生“诊治更慎重、更负责”,39.2%选择“看病、检查和手术优先”,38.9%选择“接诊时间更长、诊断更认真”,37.9%选择“尽量不开昂贵的药、不做多余的检查”,31.3%选择“在病房安排上给予照顾”,14.4%选择“增加查房次数”。可见,患者认为看病找关系的效果体现在多个方面,可以说涉及患者在诊治过程中最关注、最希望得到的主要内容。

调查中我们发现,43.1%的医生认为关系对治疗方案没有影响,而76.1%的患者认为关系对治疗方案有影响。从中可见,医患双方对“关系就医”的看法存在偏差。一方面,“检查过多过细”、“省略某些应该进行的检查”和“减少用药”都是不规范治疗的表现,与“治疗更规范”相悖;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医疗服务过程中,“检查过多过细”、“省略某些应该进行的检查”和“减少用药”主要体现的是人情世故方面的关照,而不是技术问题。而在另一项调查中,55.9%的患者希望他所找的关系医生在诊治过程中能给予“诊疗方面的照顾”,而只有24.7%的医生选择对关系病人给予“诊疗方面的照顾”。患者认为可以从关系医生那里获得更多照顾多少有点“一厢情愿”。

找个熟人做“保护伞”,防宰防骗求放心

“关系就医”现象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成因。除中国社会以“人情”为基础的传统影响外,我们的医疗服务模式及医疗服务现状也值得反思,而有一个问题尤其值得注意:医患信任缺失。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在城镇建立了公费医疗和劳保制度。这种制度提供的只能是低标准、广覆盖的医疗保障服务。在这种医疗保障制度下的国有医院是国家医疗资源的拥有者,国有医院里的医生成为国家医疗资源的支配者。患者为了获得比标准更高、比别人更好的医疗服务,势必要托关系、走后门。

我国是一个医疗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医疗服务供需紧张。一是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占全球人口22%的中国医疗资源仅为全球的2%。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2003年我国每千人医生数为1.5人,每千人床位数为2.3张,与世界中等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但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2.6人与6.4张的标准。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现有医疗资源80%集中在大城市,其中80%又集中在大医院,城市社区及农村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匮乏,技术力量薄弱。三是医务人员供不应求。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2005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加了77.65倍,个人卫生开支增加了199.75倍,而同期医院、诊所、医生和护士数目的增加却只有1~2倍。

同时,医学知识的高专业技术性导致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之医疗领域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漠视,医患之间信任缺失。患者就医时,往往就会动用关系获得值得信赖的医疗信息、尽可能多的知情同意权和患者及家属的心理信任感。

患者对现行医疗体制不信任,认为医生的医德医术无法信赖,看病陷阱太多,尤其是经历了“花钱无数、病不见好”的遭遇之后,找个熟人做“保护伞”防宰防骗,自然就成了患者的首选。患儿家属李先生坦言,找关系看病是为了避免医生开大处方。他说:“上次孩子感冒发烧,找个认识的大夫开点药就好了,也就一二十块钱。可有一次,认识的大夫没在,当时出诊的大夫一次就给开了100多块钱的药。认识大夫和不认识大夫真是差太多了。”退休工人杨大爷则表示:“现在医院真正负责任的医生不多,要是得了大病,尤其是如果需要做手术,不找关系谁敢看病?”托人找关系看病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这实际上反映出患者对医院、对医生缺乏信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屈英和 编辑:董长喜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博客论坛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