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的妈妈向F抱怨的主要内容是,你的爸爸不顾家,你的爸爸是一个自私的人……
一直以来,F也会这样看,但大学毕业后一天她突然明白,爸爸的不顾家和自私好像是妈妈惯出来的,譬如妈妈总抱怨爸爸不给钱,但是妈妈却从来不主动找爸爸要钱,而且在她很小的时候她记得,爸爸如果给家里钱,妈妈也总是往少里要。
想到这些时,F觉得很可怕,她实在难以理解,妈妈到底在追求什么,妈妈好像只是在追求抱怨似的,为了能玩抱怨的游戏,她什么都能忍受。并且,事情最后也真如妈妈所抱怨的发展,妈妈身边的人都变得有些“忘恩负义”,包括F自己也想逃离妈妈,变成一个妈妈口中的“狼心狗肺的孩子”。
F说“实在难以理解”,她的准确意思是感到震惊,她其实是知道妈妈在要什么。她说,妈妈只是在要别人可怜她,为了要这种可怜,她得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所以她需要被爸爸辜负,被别人欺负,甚至连妈妈请的钟点工都会对妈妈粗鲁无礼。
这样就可以看出F的妈妈这位抱怨者的内心逻辑:
首先,她希望被可怜。
其次,她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她真的是弱小得被欺负的,而有一个人或多个人真的是“坏的”“忘恩负义的”。
听抱怨者抱怨时,我们也会有一个心理发展历程:
首先,同情抱怨者。
其次,希望帮助他们,要么出主意,要么身体力行为他们做些事情。
最后,发现抱怨者好像根本不想改变局面,甚至好像还乐在其中,于是感觉到烦,想逃离抱怨者。
不堪折磨,把听到的抱怨全爆出去
在《不抱怨的世界》中,抱怨的反义词是宽恕,是接受,这真的很好,这是终极的境界。但在通往这一境界时,可能要经过很多历程,其中一个阶段是抗争。
在抱怨者的三角关系游戏中,自己是受害者,还有一个坏人,和一个可怜自己的人。那个可怜自己的人,如果貌似非常强大,会被抱怨者崇拜,但这个被崇拜者最终也会衰竭,因为他也会发现,自己其实无力改变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很多变革者最后都无力地死去,大格局还是停留在超级屠夫和绝大多数的受害者的关系模式上,原因是这绝大多数的受害者自己不敢觉醒,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在我们的家庭中,其实也是这样一个关系模式。如果不去看自己的家庭关系模式,只看政治,那么无论怎么努力在政治上折腾,自己内心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前天我还看了日本电影《大盗石川五右卫门》,这部影片堪称是日本的《英雄》,当然结局好一些,没有《英雄》的结局那么无力那么恶心,但这两部影片中都有我前面提到的三角关系模式:超级屠夫、绝大多数的受害者、与超级屠夫抗争的英雄。
只不过,在《大盗石川五右卫门》中,超级屠夫先是被美化后来又部分解构了这种美化,而在《英雄》中,超级屠夫被美化得很严重,而且这种美化没有一点反思,似乎这是毋庸置疑的真理。按照埃里克·霍弗或斯塔埃尔夫人的话来说,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服从性比起大和民族来更加旺盛,而我们内心的恐惧也更加旺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武志红 编辑:闫昭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