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年婚恋观变化(图)
2010年04月28日 15:21 京华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简陋婚宴

1980年9月,张玉梅和李聚德都已年满25周岁。按照晚婚标准,两人已可结婚。但是促使两人当年结婚的理由,如今看来却有些无厘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婚恋观(图片来源:资料图)

“那时,厂里正在发煤气灶,只有结婚的才可以领取。”为了能领到一台煤气灶,张玉梅和李聚德开始匆忙地准备婚事。

彼时,因为落后的经济状况,人们对婚姻的态度尚未上升到“神圣殿堂”的阶段,柴米油盐的生活才是实在的幸福。

结婚前第一件事,就是到厂里开结婚证明。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单位允许,两人才可以结婚。

用了一天的时间,张玉梅跑遍数个办公室,领到了一张盖有车间、人事、厂办印章的结婚证明。证明上写道,“我所职工张玉梅申请结婚,证明其确为我所职工并特此批准”云云。

1980年9月19日,两人带着户口簿,来到原丰台区革命委员会东高地街道办事处申请结婚。结婚证书印刷得很简单,红色的薄纸封面上印着“结婚证”三个字和一颗黄色五角星,结婚证书内也没有两人的照片。

一张简陋的证书,让两人结为夫妻。而距离举办婚礼,他们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张玉梅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房子。在办结婚证明时,她特意和厂领导提出此事。交涉后,厂方分给两人一间单身宿舍作为新房。

新房位于厂内一间筒子楼的2层,面积仅10平方米,四面无窗。张玉梅将这间新房戏称为“小黑屋”。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录机,当时流行的四大件,两人一样没有,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憧憬即将到来的婚礼。

当年10月19日,是两人大喜之日。婚礼前一天,张玉梅做了一件奢侈的事,她特意去王府井的四联理发店,花20多元烫了一个当年最流行的发式。婚礼前夜,她一直趴着睡觉,怕压坏发型。

婚礼当日,喜宴设在婆家,前来祝贺的亲友则只能骑车或坐公交车前往赴宴。婆家借了邻居的两间房,共摆了3桌酒席。因为空间有限,前来贺喜的人吃过饭就走,不能多做停留。

和张玉梅的婚礼类似,赵永福结婚时,也只是回京在家中摆了几桌流水酒席,宴请亲友后简单了事。

没有车队,没有摄影,没有喧闹,没有蜜月,上世纪80年代的婚礼既温馨又简陋。对很多人而言,婚姻成为生活中的一项严肃的任务,而并非幸福的纪念。

结婚之后,张玉梅和丈夫搬进“小黑屋”。她仿效邻居,将煤气灶搬至门前,作为简易厨房。

虽然条件艰苦,但夫妻二人感情牢固。在那个年代,离婚被视为道德败坏,终老一生是无数家庭追求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闫昭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博客论坛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