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社区康复
海淀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建立社区康复站。让病情稳定的精神病人回到社区,日间到社区康复站接受康复治疗,晚上住在家里。
去年6月2日,作为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站的试点,海淀区苏家坨镇周家巷社区精神康复站和万寿路街道社区精神康复站成立,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场所。成立后,60名患者每周三到两家康复站活动,学习生活技能,参与游戏项目。
王诚介绍,在海淀区公共委的布局下,海淀今年准备再开多个社区精神康复站。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就具备在全区普及的条件,全区31个街道都设立康复站。全区7000多名精神病人,目前参加康复活动的只有1000人左右,要争取两年内增加到3000多人。
推广海淀模式
王诚如此定位本市的精神卫生三级防控,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负责急重病人的诊治,区精防院负责慢性、波动精神病人的诊治,玫瑰园和康复站组成社区康复体系,前者负责院外居住康复,后者负责日间康复活动。当玫瑰园或康复站的病人发病时,通过已经建立的“绿色通道”,直送精防院或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
但这对于让精神病人真正回归社会而言,似乎仍然不够。
王诚说,康复之后,还要进行职业训练,这需要更多部门的配合,需要社会接纳已康复精神病人,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
5月中旬,市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代表对海淀区精防院及其社区康复站进行了调研,探讨并希望在全市的精神残疾人中推广“海淀模式”,在相关规划完成后,今年,更多的稳定期精神病人有望“回归社区”。
率队调研的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肯定了“海淀模式”。她表示,北京市应该尽快推广让非急性发病期病人回到社区康复的模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李秋萌 易靖 编辑:宋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