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心病”和医者的“使命”
如此糟糕的后果当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就先后编制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并首次建立“细菌耐药监测网络”,旨在规范医生用药。
“但我在中国确实还没有看到哪家医院全面实现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这可能与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有关。”唐济世说。
他介绍,在许多欧美国家,患者和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会有顺畅的沟通,医生采取什么措施,患者有什么疑问和要求都会通过交流达到平衡一致。而在中国,许多人还缺乏对于病因、治疗等基本理念的了解,对于治疗和药物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抗生素治疗一些传染病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恰恰迎合了许多人‘讲实效’的心态,于是就要求医生用它来对付一切疾病,导致滥用。”
当然,滥用抗生素并不仅限于人们的认识层面,不合理的医疗制度和抗生素行业的高利润更是加剧了抗生素滥用。高春江介绍,就在几年前,包括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在内的许多医院还存在医生根据药物的利润来选择处方药品的现象。而近年来实施的公立医院医疗改革的一些环节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以药养医”的情况难以消除,经济利益驱动医院和医生滥用抗生素。
机制保障 走出误区并不难
尽管滥用抗生素的情况目前并没有在国内根本改善,但近几年,一些医院还是在合理利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其中,以“药房托管”的药品采购模式杜绝利益驱动,“以药养医”的尝试获得许多业内人士认可,这些都是被公认为从根源上控制抗生素滥用的有效途径。
从2007年开始实行“药房托管”的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就是先驱之一。院长张建青告诉记者,“药房托管”的实质就是“医药分家”,使药品利润和医生诊疗分离。“我们应该靠优质的服务和精湛的技术来吸引更多的病人前来就医,实现盈利。事实上,自从‘医药分家’以来,医院的收入并没有减少,相对便宜的药品价格反倒获得了病人的赞赏。统计显示,这些便宜的药品中抗生素所占比例明显下降。”
拒绝滥用抗生素的努力并不止于此,2010年1月,青海省红十字医院实行《青海红十字医院手术期使用抗生素指南》,对手术各环节中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监控,实践证明,控制使用抗生素以来,院内感染率与控制之前相比并无明显差异。
“我们试图将这样的比较结果在医院网站上进行公示,这对扭转人们‘不用或少用抗生素就会感染’的错误认识有很大说服力。”高春江说。
近两年来一直致力于控制抗生素滥用的唐济世指出,借鉴国外抗生素使用的监管措施建立完整的实施细则,通过机制保障来控制抗生素滥用可行且有效。比如,制定详细的洗手方案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形成;要求医生在细菌学检查的基础上使用抗生素;对医院各部门使用抗生素情况定期公示形成监督……他表示:“对全社会进行合理用药基本知识的普及,建立完善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机制,走出滥用的误区并不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