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标报价指导价 被人钻了空子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原国家经贸委医药司司长于明德目前主要致力于研究如何改革医院的医药体制问题。他认为一个出厂价15.5元的芦笋片,在医院能卖到213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药品投标报价指导价定得过高。
于明德说,“这都是个不成文的行规行约,所有的品种都是这样的”,药品投标报价指导价定得越高,医院越愿意购买。如治疗病毒性疾病常用的头孢他定,国家定价7块多钱,市场上最贵的卖到90块,国产品最低卖到三四块钱,三甲医院采购的绝大部分是90多块钱的。
于会长介绍,这些头孢类的药品在成分和治疗作用上差别都不大,但价格相差悬殊,而医院在采购药品的时候,有意回避低价药,而主动选择高价药。这主要是一些医院钻了药价加价政策的空子。同时,药品的投标报价指导价定得越高,加价也就越高。一旦能定下高的价格,医药经营企业、医药代表、医院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于明德说:“药厂,或者代理这个药厂的批发公司与招标的机构以及医疗机构这三方,说的好听是合作的结果,不好听的就是勾结的结果。”
于明德说,“降下来和没降下来,最终的判断标准不是看某个产品的价格从高到低,还是从低到高,而是看老百姓治病的过程中药品支出是涨了还是降了。比如说感冒药40块钱,现在是400块钱,这个是百姓的共识。你说降下来也没用,老百姓说,比过去贵多了,这个就是结论。”
牛奶的利润一般只有20%左右,名牌服装等奢侈品的利润在100%到500%之间,而芦笋片的中间利润竟然高达1300%。
最近这几年政府部门为了遏制药价虚高,解决老百姓吃不起药的难题,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先后24次降低药价,最近又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试行药品零差价,也就是要求医院按照进药价卖给患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药价。制定投标报价指导价也是遏制药价虚高的重要举措,结果却被某些人钻了空子,利用政策,在投标报价指导价的制定、药品的批发和销售等多个环节,遵循潜规则,相互勾结,形成了隐秘的利益链条,成为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李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