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元旦和春节前后,拜年的短信、贺卡四处传递,其内容无论雅俗,都离不开一个中心意思:祝您快乐!
快乐就是有一个好心情。好心情从何而来?答案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江苏省宜兴市万石镇漕东村,小河边的墙上刷着非常醒目的一行大字:一处好的环境,一份好的心情,一个好的身体。显然,富裕起来的苏南农民开始把环境好、心情好、身体好,作为一项重要的追求,而且把环境好放在优先位置。
环境好,心情和身体不一定好。环境毕竟只是影响心情、身体的一个要素。山清水秀的地方,如果经济落后,老百姓兜里没钱,缺吃少穿,身体也可能营养不良,心情很难好起来。反过来,环境不好,心情好不到哪里去,身体也会受影响。很难想象,如果衣食无忧、居有屋、出有车,却置身脏、乱、差的环境之中,能有什么好心情、好身体?
可以说,好环境培养好心情。
好环境的内涵很丰富,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是三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当然,在一些人看来,水质不好、空气污浊、粮食蔬菜有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没什么大不了,也能够填饱肚子,支撑一时的生存。前些年出现“宁可呛死,也不能饿死”的歪理,就是这种认识的产物。现在,公开场合已很少听到这一论调,但是,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物这些生活日用品,在一些地方依然是人们难以享用的奢侈品。
空气本来是清洁的,江河湖泊的水本来是甘甜的,土地种出的庄稼本来是可以放心吃的。这些东西本来是人类生存的呵护者,现在人们反而要去保护它们,而保护的目的,居然是要把奢侈品重新变成日用品,好环境成了需要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这是人类过度放纵自己行为的结果。要改变这一状况,人们除了善待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别无选择。
然而,正在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国人,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环太湖地区经济发达,令人羡慕,2007年的蓝藻事件则让当地人痛定思痛: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GDP再多有什么意义?这一事件也让更多的人反思:倘若开着宝马车,只能喝污水,那岂不是对现代化的极大讽刺?
这让人想起印第安人的一首歌谣:“只有当最后一棵树被刨,最后一条河中毒,最后一条鱼被捕,你们才发觉,钱不能吃。”
环境保护决定生存条件,经济发展决定生活水平,现实中哪个都不能偏废。离开经济发展谈环境保护,无异于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必然是竭泽而渔。只有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才能得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好环境。
好环境人人爱,好心情人人想,好身体人人要。新的一年发短信、寄贺卡,加一句“创造好环境,培养好心情”如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