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9月22日电(记者周润健)23日,秋分。营养专家表示,秋天过半后,寒凉渐重,多出现凉燥。为防“凉燥”伤人,公众在增强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意精神调节和饮食调节。
在秋分时节,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干结,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介绍说,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分,秋分以后天气渐冷,因此会以凉燥为主,即在燥的症状外还会增加受凉的表现,如畏寒怕冷、咳嗽、口干唇燥,舌苔白而干。这类病症虽不是大病,但如不及时治疗,病邪便会深入,使病症加重。少数人还会发生其他病变,出现高热、抽风、出血等严重现象,所以应及早治疗和预防。
营养专家提醒说,要防止秋燥症,首先是要增强身体素质,通过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可通过进行健身体操、跳舞、交游、登山、气功锻炼等方法,来增强肺脏的生理功能。
其次,要注意精神调节。要尽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保持神志安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以适应秋季收敛之性。
最后,在饮食上应该多补充些水分及水溶性维生素B和C,平时可以多吃些苹果和蔬菜,以助生精防燥,滋阴润肺。应少食葱、姜、蒜、韭菜及辣椒等温燥食物,否则夏季的余热未清,又生秋燥。还应该适当增加一些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和豆类等。老年胃弱的人,可采用晨起食粥法,如选食山药粥、红薯粥、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这些粥具有健脾润肺,清燥止渴的功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