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7.84mmol/L。聂文涛在《驯服血糖》中指出,这个标准是依据对高血糖对健康的影响调查确立的。后来的糖尿病标准则是为了把更多的人纳入到糖尿病管理中,希望以此预防糖尿病,故可称为糖尿病筛查标准。聂文涛医生针对空腹血糖<7.8mmol/L但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特殊性,公开了自己的管理经验。
1患者多无明显糖尿病体征
在未进行血糖控制之前,这类患者大都没有糖尿病消瘦、口渴、多尿的体征,大多数人也不存在并发症,而是在体检中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最初推荐的标准是严肃的。而后提出更严格的标准是为了防止糖尿病人数增多,检验后来标准是否正确的依据也应该是糖尿病的发病率的增减变化。目前,情况不容乐观。聂文涛医生提示,血糖在这一阶段的患者大都胰岛素分泌亢进:根据有关专家的检测结果,介于6.1~7.8mmol/L之间的患者胰岛素分泌水平普遍高于健康人(空腹血糖<6.1mmol/L)。
2降低糖尿病诊断门槛的科学性
近年来,聂文涛的糖尿病研究成果被广泛报道。但是,聂医生特别强调了降低糖尿病门槛的意义。实际上,相对空腹血糖<6.1mmol/L人群,介于6.1~7.8mmol/L之间的患者也多存在不健康的体征。最常见的现象是:耐饥饿能力降低。很多人不如以前耐饥饿,从前一顿两顿不吃挺得住,现在一顿不能少;少数人甚至到了吃饭时间就必须吃饭,否则就会出现心慌、虚汗等低血糖症状。有关专家检测他们的餐后胰高糖素水平,会发现开始是胰高糖素分泌不足,而餐后一小时胰高糖素分泌水平则明显高于健康人(空腹血糖<6.1mmol/L)。但相比空腹血糖≥7.8mmol/L的患者,介于6.1~7.8mmol/L之间的患者胰高糖素分泌水平则又明显偏低。
3特殊的患者需要特殊的管理
综上所述,空腹血糖低于140mg/dl(约7.8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多、胰高糖素较健康人呈现出波动幅度大的趋势。这明显不同于空腹血糖≥140mg/dl的患者,也不同于健康人。聂文涛强调,这提示应该对这一人群有特殊的管理方式:
(1)增加骨骼肌紧张度。这需要用锻炼肌肉(而不是心肺功能)的运动方式,提高人体平衡血糖的能力。这是起源于《黄帝内经》的观点,医学界已无争议。
(2)组合营养干预技术。聂文涛提出的谷物保护技术和食饵(如桑黄子营养干预)技术,已经在相关部门立项。这说明,在评委盲审中获得了足够的支持率。
(3)有足够的康复耐心。从耐饥饿能力提高到血糖正常需要一个阶段,经常需要3~9个月的时间。如果滥用降糖药物,康复时间会更长。
(4)应避免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注射。对于血糖非良性升高或者2型糖尿病酮症,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都是有效的。但是,对这个胰岛素分泌亢进阶段的患者来说,补充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都不合适。
(5)已经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不应突然停用药物。尤其是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应随着身体情况变化,尝试性调整用量。
一般来说,这一阶段患者以运动和饮食干预为主。这是这一阶段患者的康复管理特点。聂文涛在《驯服血糖》中指出,卫生部老年病研究所柳晖等公布的检测结果最值得关注。聂文涛同时强调,对个别情况还需个别对待。比如重症感染、高热、胃肠功能紊乱等情况,也可以迅速波及血糖变化,甚至会出现酮症,需要及时纠正。酮症的首选药物就是胰岛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