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疾病的4种“心病”
2010年09月09日 11:33 羊城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对疑病症的治疗多采用心理疗法(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这个年头,有啥都好,就怕有病。但怕有多种表现,有疑病,有恐病,有的可以叫“避病”,从不体检,实行鸵鸟政策,或是宁信鬼神,不信科学。这种种表现,有的本身就是一种病,或是比疾病更有害身体的毛病。

1 疑病

陈先生,25岁,在一次按摩时,跟按摩小姐发生了性关系,之后总觉得小便不畅,会阴周围有些刺痛感,于是怀疑自己染上性病了。此后,他多次到皮肤科和泌尿外科就诊,多次进行性病全套检查,均未发现任何性病的证据。尽管医生再三保证他没有性病,但他的怀疑有增无减。经泌尿外科医生的多次强烈建议后,他最后才来到精神心理科就诊,经全面的心理评估后,被诊断为“疑病症”。

不仅有怀疑自己得性病、艾滋病的病人,在其他科室,还有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心脏病等病症的。有不少的“患者”怀疑自己有病,且对此深信不疑。他们会在网上、书本上查阅大量的资料,并反复进行自我体格检查,检查有无与自己担心的疾病的相关体征,对号入座。或者多次去医院做“全套检查”,辗转在各个科室,有些疑病症患者甚至会多次看急诊,总相信这次一定是很严重,有的病人竟然成为急诊室的“熟客”。

“频繁看各科医生”和“重复检查”是疑病症最引人注目的临床特征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教授关念红称,这是一种寻求安全保证的行为。这种行为之所以重复出现,是因为负性强化作用,医生“保证”患者没病,病人的焦虑情绪就会减轻,从而强化了病人寻求保证的安全行为。但是一旦当病人注意到更多躯体感觉或变化时,就会对检查结果和医生的保证产生怀疑。为了消除疑虑和缓解焦虑,病人又会强迫性地去检查和寻求保证。

专家评议:

(1)在内外科诊室外挤满的候诊病人中,有相当部分患者其实没有内外科的相关疾病,只是患了疑病症,但他们自己不知道,可能在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来到精神科看病。

关念红认为,反复就诊,频繁检查,又无发现身体异常,应考虑去精神科就诊。确诊为“疑病症”患者,可进行系统的认知行为治疗,同时还可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

(2)从个性心理特征上分析,疑病症患者大多有偏执性格(或称多疑与执拗性格),主要表现为多疑、过分敏感、固执己见、自负、自我评价高、依赖性高、意志薄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等特点。对疑病症的治疗多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向患者提供必要的知识,对病人认为的“病情”进行解释,说明其所讲的相应部位无器质性病变,鼓励病人提高战胜“心病”的信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人人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张华 编辑:宋扬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