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九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在“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的主题下,卫生部提出“坦诚互信,惬意工作”的职场人士心理健康口号。昨日上午,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刘铁榜为某公司的1千多名员工举办了一场讲座,也由此揭开了“快乐职场——百场心理讲座进企业”活动的序幕。
刘铁榜的讲座以预防职业倦怠为主题,而在本月5日,“中国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高层研讨会”在深圳举行,便着重探讨了职业倦怠现象,吸引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官员,以及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精神卫生机构负责人参加,足见专家们对促进职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而近年发生的多起职业人士轻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凸显职业人群心理卫生现状堪忧。哪些人群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频繁的跳槽能解决这一问题吗?有哪些积极应对方式?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刘铁榜。
“企业睡人”让企业也倦怠
刘铁榜告诉记者,深圳职业人群的最主要压力来源是工作,而工作压力的可能后果就是导致职业倦怠,即在持续付出和压力下出现的身心耗竭的状态,没有工作热情、感到极度疲劳,对自己的评价倾向于消极,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才能,而且繁琐、枯燥无味。出现职业倦怠的员工,又被称为“企业睡人”。
根据两年前的“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在以100万上班族为对象的网络调查中,61%的上班族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对工作越来越没有兴趣,并对工作的意义持怀疑态度。调查结果基本与2004年调查持平。
刘铁榜指出,职业倦怠状态下,员工出现“三低三高”的特点,即低凝聚力、低出勤率、低增长率,高紧张度、高事故率、高离职率。“当一个企业或机构很多人出现职业倦怠,这个组织就倦怠了。”
跳槽未必能解决问题
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在职人士因为职业倦怠而选择跳槽,尤其在新入职者中较为多见,也许是跳槽成了习惯,一看到升职或加薪无望或人际关系不佳,就选择跳槽,到另一家企业寻找机会、试试运气。于是有人5年间换了4个工作,有人换工作的频率为每半年、甚至更短。不过刘铁榜认为,跳槽不一定都能解决职业倦怠问题。
“由于职业倦怠更主要的是企业或组织原因,因此当离职率比较高时,机构要反省自己,是否需要对员工的待遇、环境等做些改进。另一方面,有些离职确实会给自己制造一些新鲜感、找到新的机会,不过,对于有了倦怠感的员工来说,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跳槽就能找到工作的乐趣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刘一平 邵春晓 编辑:李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