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认为,从市场需求看,特需医疗和VIP病房可以满足部分患者的需求,属于一种正常的服务提供;而从医院收入的角度看,在政府财政补偿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医院要保证正常运转,需要借助特需医疗和VIP病房;更重要的是,医院在救灾、城乡对口支援等公益性服务的提供方面,从来表现出色,说明医院并没有因为特需医疗和VIP病房而忽视社会责任。
“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取消特需医疗、VIP病房,而是要研究如何用一种更合理、更透明的机制,去保障为少数富人提供的特需医疗、VIP病房不会对公众的就医公平造成威胁。”这位副院长说。
冯世良从5年前开始关注特需医疗、VIP病房等问题,他看到的情况是:“北京等地的大医院几乎都在搞特需门诊,挂号费普遍在100~300元。说实在的,好多外地患者到北京瞧病,不是冲着你暖气烧得热,而是奔专家来的。一上来就要300块钱,简直是当头一棒。”
他认为,中国的特需门诊已经呈现出四大弊病:
其一,专家名不符实。“有的医院专家甚至比普通大夫还多,因为只要拥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生,都有资格出专家门诊,但专家的含金量并不是特别高。”
其二,专家“为钱服务”。特需门诊的挂号费往往按25%~40%提成,也就是说,一个300元的挂号费,专家本人一般能得75~120元,而且这部分收入不交税。“这对医生诱惑很大,大家都抢着出特需门诊。依我看,对于真正的专家,医院和政府已经在工资、奖金、津贴等方式上有所区分,就不必再靠特需门诊分钱了。”
其三,医疗质量与普通门诊差别不大。“都是同一个医生,难道他在出特需门诊的时候就比出普通门诊时突然更高明了?”
其四,浪费资源。一般来说,去特需门诊往往是有了疑难病症,而一些有经验的老专家退休后不再出普通门诊,或者是普通门诊的号实在挂不上,可现在的情况是,由于医院没有合理分流,任由病人自己选择,大量小病患者只要花钱就能看特需门诊,反而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宾馆化”
近年来,伴随医院的扩张势头,医院的豪华风越刮越猛,VIP病房正在追求“宾馆化”。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