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治知识要编进教材(资料图)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第150医院院长高春芳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状况的改善,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有所下降,而慢性病呈现上升趋势,其原因:一是老龄化人口的增加,患病率在逐年增加;二是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大,导致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三是缺乏锻炼,活动量减少,机体代谢能力较差;四是饮食习惯改变,应酬、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使机体内的血脂水平、胆固醇含量增高,导致出现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五是缺乏健康知识,如糖尿病、高血脂的自我检测率较低,给患者造成更大的身体损害;六是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不到位。
高春芳委员建议:
1.强化政府行为,出台慢性病防治政策,慢性病防制是社会行为而非技术行为,政府在此项工作中应该承担服务直接提供者、筹资者、购买者和规划者的职责,对工作的“理解、重视、投入”三者缺一不可。
2.发挥社区干预,培养慢性病全科医师,社区综合干预是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最佳手段。建立社区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制度,政府要在经费,待遇上给政策,将优秀全科专业技术人才保留在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防治慢性病发挥职能作用,以此推动社区医疗服务、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康复指导、预防保健、慢性病监控等工作的开展。
3.加强健康教育,将慢性病防治纳入教程,在大力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干预的同时,要注重慢性病防治的长远效应,从娃娃抓起,将慢性病健康防治列为中小学生以至大学卫生教程中,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各种慢性病有着较强的防御意识。促进预防医学与成长教育相结合,突出防、治、保、康、教等全科医疗服务模式,提高民众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投入意识。
4.定期健康普查,建立慢性病电子档案,控制慢性病最好的方法是定期对居民进行健康普查,通过健康普查进行健康教育可增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有效地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要为社区居民建立慢性病防治电子档案,绘制慢性病疾病图谱,有的放矢地指导居民提高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视。
5.强化监测质量,促进慢性病防治持续发展,要提高医生的知识,明确慢性病的界定,加强各有关机构的沟通协调,特别是医院、社区、政府三者之间的沟通,使慢性病监控工作得以持续发展。
6.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慢性病防治体系,建立国家统一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加强各级组织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协调。此外,国家也要加大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要注意慢性病就医的公平性,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并有效利用合作医疗分担农民的疾病负担。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马海伟 编辑:闫昭遐
|
404 Not Found

商讯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