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学生或许会模仿教师,教师之于学生行为有引导作用;在社会上,走出校园的学生不再被教师引导,而是被主流社会所导向。烟草经济就如同国民经济中的香烟,缩小吸烟青少年的群体规模,减少烟草对青少年的危害,治本之策首先是要“戒掉”烟草经济的瘾。
烟草公害,无需多讲。武汉几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26%的在校大学生承认自己有吸烟习惯,烟龄最长的超过10年。青少年“烟民化”的责任,固然不能全部推向吸烟教师,但也不能说没有关联。是以,校园控烟实属必须。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控烟工作的意见》,要求中职和中小学及托幼机构全面禁烟,高校教学区、办公区、图书馆等场所室内应全面禁烟,教师不得在学生面前吸烟,发现学生吸烟,及时劝阻和教育。
但是,校园控烟很难跳出治标易、治本难的窠臼。在这里,不用担心打上行政化烙印的校园控不住烟。譬如,武汉一学校规定学生吸烟1次扣班主任10元钱。成都市幼儿园、青少年宫等场所禁烟,违规者最高可罚2万元。果真下决心在校园内控烟,办法总比困难多,虽然那些千奇百怪的办法需要围观和质疑,但结果不会实现不了。
出台校园控烟政策不应是单单纯净一下校园,而是指向了阻断吸烟队伍、减少青年人吸烟的重要命题。如果从这个角度观照,在校园内成功控烟也仅仅是治了标。在校园里,学生或许会模仿教师,教师之于学生行为有引导作用;在社会上,走出校园的学生不再被教师引导,而是被主流社会所导向。
江苏省疾控中心日前公布对医务人员、教师和公务员三类人群吸烟情况调查结果,公务员吸烟率居首,而且消费高档香烟比例最高。也就是说,代表政府机构形象的公务员,作为履行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主体部门和群体,并没有从自身做起,成为不吸烟、不敬烟的典型代表,相反,在诸如“厅局级的享受”中还引领了烟草消费的“时尚”。应该说,政府部门以及公务员行为,对整个社会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校园内不吸烟的青年人,走进“烟雾缭绕”的社会后,很难不被同化和“熏陶”。
更宽泛一些看,烟草业连续近20年成为“纳税大户”,贡献的税收占全国GDP的10%左右。事实上,烟草经济就如同国民经济中的香烟,缩小吸烟青少年的群体规模,减少烟草对青少年的危害,治本之策首先是要“戒掉”烟草经济的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宋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