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豆腐”考验消费者对“吃”的信任
2010年12月31日 10:02 西安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近日湖北等地曝出“人工合成豆腐”,南京市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委员会相关人士认为,因为国家并没有对豆腐这个宽泛的概念给出定义。而就目前的市场而言,包括嫩豆腐、豆腐干等产品,所适用的生产标准都是《非发酵类豆制品》国家标准。而该标准的适用前提必须是:经制浆工艺制成的豆制品。也就是说,如果是用其它工艺制成的豆制品,该标准对其并无约束力。

时值岁末,“新豆腐”又“粉墨登场”,给食品安全危机再添疑云,消费者在无奈的同时不免诘问:谁来重塑我们对“吃”的信任?

一滴香、氢化油、洗虾粉、地沟油、有毒大米等等,这些眼花缭乱的热点词汇的每一次产生对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灾难,有网友调侃道,“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那么,如何吃才能心里有数呢?吃什么心里才有底呢?面对食品的不安全,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更该依靠谁呢?众所周知,豆腐是黄豆做的,鸡蛋是母鸡下的,这是基本常识,但现在偏偏出现了有悖常理的事情——豆腐可以不是用黄豆做,鸡蛋也不一定是母鸡下的,更要命的是,监管部门认为,因为国家并没有对豆腐这个宽泛的概念给出定义,现在所适用的生产标准对界定“新豆腐”并无约束力。这种理由说明国家没有禁止生产销售,监管者可以束手无策。而且生产“新豆腐”的大都是一些小作坊,监管难度太大,让监管者力不从心。

这是不是说明可以对此造假行为放任自流了呢?答案是否认的。若是这样,肯定是监管者的耻辱和失职,执法是要有“标准”所依的,但过于依赖“标准”而忽视了“常识”和“良心”也不是人性执法,还有推诿责任之虞。

我们以后可能还将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产品”,若不能做到未雨绸缪,结果将是可怕的。如何重塑消费者对“吃”的信任,相关部门必须尽快完善“标准”,消除空白,堵塞漏洞,另外还得提升监管者的责任意识和监管常识,这样才能真正重塑我们对“吃”的信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史佳 编辑:宋扬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