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冉开始团购的第一个月里,每天来敲她家门的团购快递跟排队似的;刘小姐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搜寻当天新的团购信息,更将信息及时分享给办公室同事;张女士将几个团购网的微博加入自己的微博里,自制了一个团购网最新信息集合……大到家庭装修,小到一包零食,6折、1折、0.1折,团购网站一时风光无两。
今年6月官方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参与网上购物的用户达1.4亿,在18岁-35岁年龄群体中最为盛行。继淘宝之后,今年以来,千余家团购网站兴起,大有“万物皆可团”的趋势。
安全感和归属感促成团购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博士倪桓也参加过团购。她分析说,从买家角度来说,一是划算、占便宜的心态,让买家血脉贲张,点进去下单;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团购消费者知道并非是自己一个人在买,而是有几十到上千人不等规模的人在购买、在抢购。“当购物成为组织性行为时,买家被赋予了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在选择团购商品时,越是人气高的商品,在选择时越会不加思索,而在人数很少时,很多买家会选择观望。”
倪桓说。因此,团购针对的商品往往集中在餐饮、美容等需要口碑的群体性消费品上,而非忌讳“撞衫”的服装等个性消费品上。
一个“团”字,使得独乐乐的购物,变成了众乐乐。“从传播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口碑营销手段,团购者在网上留下的评论,不管是不是真实的,这种人际传播的效益比一般广告要亲切许多。”
倪桓说,买家们临时形成了一个社区,这个社区可以以QQ群或者商品评论栏、甚至线下认识的人之间的讨论等各种形式出现,这些讨论的结果往往促进了买家的购买行为。“如果我们想购买一件商品,尽管有讨论和验证,但我们会更加认同那些对自己想法做出正面、肯定的回应,因为背后有众人的决策和群体的支持。”
团购带来“有话语权”的自我安慰
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心理咨询师卢悦反对轻易使用“团购成瘾”这个词,“所谓成瘾,一定要有矛盾冲突,如果没有矛盾冲突,那叫爱好。如果你不接受自己的团购这件事,每次团购都会引发大量的自我谴责和焦虑,坚持一段时间,我可以恭喜你,终于成瘾了。
很多强迫症都是伪强迫症,是被社会标准强迫成的。”卢悦说,消费对于大众,往往是一种仪式,一种象征意义。“比如有人追求团购时的那种团队归属感,有人追求便宜本身所带来的成就感,这都是一种很‘爽’的感觉,这种感觉和我们追求其他任何一种快感没什么区别。”
消费的这种仪式感带来了自我安慰,“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不如意时,我们可以联合起来对某种象征着强势的机构或部门发起挑战,我们是有话语权的。”卢悦将团购的兴起看做是平民对特权的挑战,起码获得了一种与权威平等对话的机会。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健康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健康",独家策划注明不予转载的均不可转载,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闫昭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