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要给员工一个心灵的归宿
2010年11月03日 09:14 生命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近日,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企业原本该给员工的心灵成长添砖加瓦,但由于缺少畅通的诉求渠道,在一些企业中,员工有苦无人诉说,有矛盾无人解决,最终因为缺少心灵归宿而走上了轻生的道路。

年轻员工心理难适应

小王今年大学毕业,如愿在北京找到了一家大型外企。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原本开朗的小王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人接触,还常常说“活着没意思”、“死了算了”这样的话。

事实上,此时小王已经出现了心理困扰。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西南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系主任杨东指出,现在企业年轻员工的心理适应能力普遍不够好,中国企业中的普通员工多是18—29岁的年轻人。其中有的人还是刚进入大城市工作,远离家乡,很容易由于缺乏关怀,觉得孤独、变得敏感。同时,他们又渴望成功,无暇顾及对内心快乐的体验和追求。此时,一旦出现不良情绪,找不到宣泄途径,缺少亲情抚慰和自我救助的条件。时间长了,不良情绪累积起来,就可能造成极端行为。

企业心理关怀不到位

近些年,企业里员工的心理问题正日渐突出,但与之相适应的员工心理帮助却很缺乏。杨东指出,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管理者只注重物质奖励,缺乏实际的内心关注。但与物质休闲相比,员工更需要的是心灵归宿,他们需要有人倾听,有人关心,他们希望企业员工之间多些人情味,少些残酷竞争。

二是有些企业想对员工进行心理关怀,但具体实施起来却“使不对劲”。例如富士康在工厂区也开设了网球场、咖啡馆、发泄吧等休闲娱乐场地。但这些设施适合那些会主动寻找减压、有自我成长意识的人。对那些处在苦闷中的人来说作用极为有限。

管理人员一定要懂心理学

那么企业如何做才能让员工感受到温情与关怀呢?杨东表示,首先,管理人员先要转变观念,不要一味用各种手段鞭策或迫使员工拼命干活,而是要在保证员工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激发其工作激情。

其次,管理人员一定要懂心理学。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要善于观察员工的心理状态,及时帮他们解决问题;如果出现问题,别急着惩罚,而是关注原因,从员工角度出发想问题。

最后,企业必须健全员工的诉求机制,畅通上下级、同级间的沟通渠道。让员工有想法、有问题可以及时说出来,及早解决问题。当然,员工自身也要注意提高心理素质,花点时间与心灵对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人人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周利波 编辑:闫昭遐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