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预防自杀要注重心理疏导
2010年09月10日 11:12 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华网福州9月10日电(记者孟昭丽)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全球携手预防自杀: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负责人张本钰说,大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而有效的心理疏导则可以预防自杀。

一、积极面对生活,学会珍惜自己。张本钰说,积极主动的人对自己和他人总是有一份责任感,会积极地主导事情的发生和发展,会努力珍惜人生,而消极被动的人总是在等待命运安排或他人相助,处于困境时无法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我们要用积极、豁达的心态去解决困难,去面对人生。”张本钰说。

二、辩证看待缺乏,感受知足常乐。张本钰说,每个人都拥有很多,同时也缺乏很多,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拥有和缺失,感受知足常乐。“当自己缺乏很多时,也要用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有些缺乏对我们具有保护作用,有些缺乏会激发我们的斗志,这些都是有好处的。”张本钰说。

三、合理调整认知,学会管理情绪。张本钰说,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自信;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不稳,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处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而自己又不会调节控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会做出有悖常理的事。“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适度宣泄、合理放松、积极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消除不良的情绪。”张本钰说。

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健全支持系统。张本钰说,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获得安全感、满足感,提高自尊心,增强力量感,获得友谊和帮助等。“我们在生活中要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充分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同时,要处理好婚姻、亲子等家庭关系,保持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提高心理危机的免疫力。”张本钰说。

五、适度社会比较,体验自我幸福。张本钰说,社会比较是积极追求的动力,但不恰当的比较会给自己增加很大的压力,甚至产生无能感。要选择恰当的对象或群体进行适度比较,有些人可以进行人生的纵向比较,更能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带来的幸福。“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个体对幸福的理解、定位都不同。我们在生活中要进行适当的自我定位,多挖掘每一件事物的意义,体验参与每一件事情积极的心情,学会在平凡中体验幸福的习惯。”张本钰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人人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孟昭丽 编辑:闫昭遐
凤凰健康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