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毕业了,舍不得很多东西,我的姐妹们,一直陪伴左右的宿舍钥匙……想留下点什么,给下一个睡在B2床的同志……”盛夏光年,离歌渐起。校园广播播放着缱绻深情的民谣,却留不住学子们各奔前程的脚步。还有哪些话要对谁说?还有哪些事不做会抱憾终身?毕业季,最后一月,不甘平庸的学子们将如何度过?
毕业旅游:
让我们重新认识
趁着最后的学生时代悠闲时光,让我们背起背包,去草原、海洋、沙漠实现旅行梦想吧。最近,毕业旅行的征集令出现在各大校园的BBS上,秦皇岛、北戴河、青岛……尽管旅行终点不同,但心愿都是一个,重新认识彼此,并为大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坝上草原策马奔腾
5月29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46名同学踏上了赴约草原的旅途。想法源起5月,一次优秀毕业生选举会过后,同学们突然感到毕业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来临了。难道就这样毕业了?难道就这样各奔东西?“大家来次毕业旅行吧。”大家决定成立一个SJC06级毕业旅行项目组,曾有多次组织经验的朱宏祥顺理成章地被推选为“项目经理”。旅行地点选在河北承德坝上草原大滩镇拉扎营村。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大家踏上旅程。姑娘们勇气可嘉,和男孩子一样,第一次骑马就克服了恐惧感。夕阳的余晖下,初学骑马的学子们竟然大着胆子在草原上奔腾起来,青春作伴。
从来不知她们会跳舞
晚风吹动的青草散发出狂野的气息,噼里啪啦的篝火燃烧着青春的热情,跳跃的火光映衬出一张张模糊又熟悉的脸——四年,同窗。“两个女孩突然围着篝火跳起了舞,其中一个跳《Nobody》,跳得非常好。我们十分惊异,四年来从来不知道她们会跳舞!”农家院露天的K歌设施十分简陋:一台旧彩电、一个DVD、点歌没有触摸屏、一个接触不良的麦克把同学们彻底“雷”到了。但他们很快发现,其实根本用不着麦克,大家合唱就能形成“环绕立体声”。“我们唱的歌曲又老又俗套,《潇洒走一回》、《机器猫》……但大家唱得不亦乐乎,还不约而同地肩靠着肩跟着歌曲呈波浪式晃头。”朱宏祥说,“通过短短的两天旅行,我们突然惊醒,原来我们有着那么多的共同点,那么多的爱好,以前竟然从没交流过。以后工作了,即便是住酒店、在大包间K歌,也很难有现在的心境了。”
毕业演出:
这四年没遗憾了
他的眼睛里写满了话,可观众看不见,他不羁的头发挡住了双眼。在校园三生石餐吧的中央,他拨弄吉他哼唱民谣,以弹唱聚会的方式向校园道别。唱到情深处,他的声音有些颤抖。
来听歌的都是朋友
林天然,纳西族男孩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毕业生,学校里颇具影响力的歌手。2006年秋天,他初入北师大,在校园歌手大赛上崭露头角,获得了“最佳原创奖”。音乐梦想就此起步,他觉得这是学校赐予他的机会。2010年6月6日晚,他举办“告别北师大弹唱聚会”作为答谢。他说,“这是我最后一次以北师大学生的身份唱歌。”因为第二天,他的档案将转到中央民族大学,他考上了那里的研究生。
“弹唱会来的都是喜欢我的朋友,大家喝着酒,听我唱歌。”与很多对未知前途充满迷惘的毕业生不同,他说,“我正在朝着给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一步步靠近。”
《再见了,北师大》
文学院毕业的林天然长得不像作家,他一副艺术青年相,倒像是艺术学院出来的。因此,他的理想让人大跌眼镜:他想读博后回老家云南,在大学教书。“我小时候调皮,对老师这个工作不感冒。北师大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百年老校的气质精神熏陶了我,给我以启发。”在告别弹唱会上,他首度演唱了为母校创作的歌曲《再见了,北师大》。
“风吹来六月,吹来分别和忧伤的季节……我知道无法逃避这注定的分离,就像春天的乌鸦终将离开铁狮子坟的冬天……朋友你就要走了,去到你梦想中的生活,伤感的话别说,就祝我们都好好活着。”
当晚没有眼泪和感伤,弹唱会异常温馨。他一句一句教大家唱《紫色天蓝》——那首他最富盛名的歌,略带羞涩地接受大家的掌声和鲜花。晚12点,弹唱会落下华幕。林天然将吉他放在怒放的玫瑰中,离开。他说:“这四年,我没有遗憾。”
毕业影展:
纪录青春的眼神
他是摄影师,以纪实的手法为师哥师姐拍摄了一组“毕业写真”。图书馆、篮球场、热水房、自习室、寝室……他跟着50位毕业生把这些熟得不能再熟的地点又走了一遍。在毕业生留恋的眼神里,这些建筑都成了镜子,昭然揭示出他们年少轻狂的样子。
北师大大三学生吴迎波说:“我复读过,深知上学不易,对毕业总是怀着一种敬畏、感恩、美好、忧伤的复杂情绪。”3月份的时候,一个想法跳进了吴迎波脑袋里,他要用他的镜头记录下毕业生毕业前夕真实的生活状态。
吴迎波的镜头发现,有的毕业生依然在做从大一开始就一直做的一些事情,比如社团、摇滚、运动。当然,负面情绪也会流露出来:工作不如意,论文被打回,国外的offer迟迟不来。这时候,他们会烦躁,会对着镜头苦笑,甚至不愿意被拍摄。他们身上还带着些许孩子气,渴望成熟,也渴望成功,但在现实面前,会纠结,也会试着坚强。
经历了两个月的忙碌,5月27日,吴迎波举办了毕业生影展,用100张照片还原了50位毕业生离校前带着迷茫的希望。他们有的是学生会干部,有的是普通学生,有的是校园中最后一批80后,图像下方的解说文字有点感伤:“图书馆前,她,正在查询一些书目,这些资源以后就用不到了。”很多人告诉吴迎波,这些毕业生的眼神拍得最好。参与拍摄的毕业生伍兵兵说:“这些咔嚓声将我们定格在时间和记忆的深处,让我们的校园情节得以释怀。”
吴迎波说:“离开不代表不再见面。学长们终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记录他们年轻时代肖像的摄影师,我感到荣幸。”
晨报记者 张璐/文
吴迎波 朱宏祥/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