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令上说,现在秋燥已经开始了,可夏天的暑湿仍未完全消散,这就是“夏湿秋发”,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长夏多湿,湿气延到了秋天。这种天气首先殃及的是脾胃,因为脾胃对湿最敏感,这时就容易出现拉肚子、大便不好等肠胃不适的毛病。而秋燥之气,损伤肺阴,肺部的慢性疾患也易在此时发作,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慢性病患者在此季节最易感到不适。在人体上表现为上燥下湿,上燥表现为喉干舌燥、口干咽燥、喉干舌苦、干咳、感冒发烧等症状;下湿为肠胃不适,关节湿痛等。所以此时是一年中最难调养的时节,应该既要祛湿又要润燥,其措施为:
1.饮食不要过凉过燥。在此季节要润燥,又容易碍湿;要燥湿,又易伤阴,这是一对调养上的矛盾。所以,我们的中医先辈在治疗温湿上的治疗原则是“养阴祛湿”,养阴健脾祛湿兼顾。生活上要避风、避凉,也要避燥,饮食上不食过凉过燥之品,适当多食些温食,少食寒凉之物。因为湿热交蒸,人体脾胃易内虚,抵抗力下降,而凉食、寒食则伤脾胃之气,使肺失清肃,饮邪内留,过凉的饮食易伤脾胃,特别是肠胃不太好的人,还有老人、小孩要切忌贪凉,要注意冰箱里存放的东西,加热后再吃,绿豆汤一类凉性食物也要少吃;天气又渐冷,温食可护肺胃之气。太燥的东西也不能吃,秋季饮食上的原则是“少辛增酸”,少食葱、姜、蒜、韭、芥末、辣椒等辛味食品,多食一点酸味果蔬。这个时候吃东西讲究润燥补肺,健脾祛湿。适宜多吃的食物有:雪梨、雪蛤、核桃、薏米、白木耳、玉竹、石斛、淮山、扁豆、蜂蜜等。
2.注意精神养收。秋季气候由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收获。此时,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从“夏长”到“秋收”是自然阴阳的变化,而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由“长”到“收”改变。因此,摄养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从五行相生相克上说,燥邪易伤肺,肺属金,肝属木,肺金不足,不能抑制肝木,导致肝火上升,出现情绪急躁、易怒等不良情绪。最好是保持心情平静,适当抑制自己的肝火。火与燥同类,一旦发火,伤金伤阴,出现肺金不足肺阳不足,易生干咳、出血等疾患。所以当此季节,在精神上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萧条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志外驰,保肺之清肃之气,这就是精神养收的方法。
3.起居适应养藏。室内既要注意通风,又要保持清爽干燥;早晚天凉,要增加“薄衣”御寒,晚上睡眠注意覆盖肚腹;睡眠上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脾气得以舒展。据调查研究认为,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病有一定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韩振奎 编辑:l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