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病到巴马不治而愈
上海无线电厂有位退休工程师,患有严重的哮喘病,久治不愈。当他从报上获知巴马长寿之乡的信息后,前往巴马凤凰乡,没多久,让他死去活来的哮喘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谁知回到上海没几天,遇寒流侵袭,旧病复发;他再次回到巴马,病又不治而愈。吴明华主任介绍,巴马冬暖夏凉,再加上人自身精巧的冷却机制,可让人机体的新陈代谢,始终处于最佳的内环境中。
人体温调节机制的司令部,在我们脑部深处,叫做“下丘脑”。如果“下丘脑”的“体温测量报告”说:身体太冷了!皮下密布交织的小血管——微血管就会收缩,这样可以节省热量;假如它认为太温暖了,微血管就会扩张。同时,激素信息前往汗腺,命令汗腺透过皮肤的毛孔分泌汗水。这时,送往脑部的讯号还会强烈建议:采取行动改变原来的状态,例如穿上衣服,或把衣服脱掉等。进入“下丘脑”的血液,可以及时检查这些已完成的调节作用的效果。
旧病复发缘在温度骤变
既然人有这样精确的调节机制,那为何这位退体工程师的哮喘病回到上海又复发了呢?吴明华主任介绍,原因是,长期的温变刺激,会使机体的稳态变到一个较高的调节水平上,极易在温度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发生调节失常,一旦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机体各系统的调节偏离得不到恢复,就会促发一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血液的流动,对内环境的恒定起着纽带作用。环境温度突然变化时,机体内分泌的变化会立刻进入“急性温度接触性应激反应”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增加,导致血压突然增高,高血压和血黏度增高可能导致血管壁的机械损伤,血凝因子的改变会造成酶学损伤,研究发现,77%的心肌梗塞患者,54%的冠心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感受性很高。
气象预报也报气象病
德国现在这样预报天气:“暖空气前锋在下午4时通过汉堡,暖风过境时有雷阵雨,天气凉;本日气象的生物作用,可能引起中度的迷走神经兴奋,对哮喘、过敏性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有脑溢血倾向的病人,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吴明华主任介绍,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如,英国医学家就发现,45岁以上死于呼吸病者,与前一周的气温、湿度有关。降温时死亡增加,当气温降至0℃以下并有大雪时,气管炎死亡率增加3倍之多。显然,提前一周的气象预报,对维护生命十分重要,所以很多国家已开始在预报天气的同时,预报气象病。在美国,每当预报西北大风时,当地医院即为冠心病人准备好床位,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气象病,即,发作或症状加重受天气突变影响较大的疾病,有:心肌梗塞、心绞痛、心脏病、慢性肾炎、感冒、哮喘、肺气肿、溃疡病、胃穿孔、脑中风、关节炎、风湿痛、支气管炎、青光眼等。暖冬,从某程度上讲,减少了气象病的发生和发展。
气象病须防倒春寒
吴明华主任介绍,中医顺应四时“生长收藏”之道,提出了“春-肝、夏-心、秋-肺、冬-肾”的养生原则。中医的“肾脏”,是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是生命的原动力,肾脏的机能强,生命力也强,所以民间谚语会有“冬令进补,开春打虎”之说。
冬日,血液内敛,正是养护内脏的好时机。现代科学也说,寒冷促进肝细胞的呼吸,使肝脏中酶的活力增高,这有利于机体的养精蓄锐。但是今冬不冷,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加大,“肾脏”机能得不到很好养护,生命力必然会有所削弱,这样,调解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会削弱,因此,我们更要谨防倒春寒。
防倒春寒,要“春捂”,“捂”,该捂哪里?我国古代养生家明确指出:“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这样,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 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不妨一试。(李兰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李兰陵 编辑:李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