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做为目前华人关注最多的太极拳派,它的兴衰沉浮和正脉分支一直在武林太极圈内争议不断,我们访问到的这位老人,被誉为四川杨氏太极宗师——雅轩公门下正宗传承第一人,以太极刀、太极推手见长的太极名家朱德纯老先生。他为我们慢慢推开百年杨氏太极玄妙之门,初见里面的精微与广博。
四川新闻网成都2010年11月23日讯(陈倩)中国传统武术首推少林拳和太极拳,2006年少林拳和太极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般人的印像中少林功夫动作火爆刚劲,给大家强大视觉冲击;太极则以绵柔、玄妙、灵动、内力为主,它要求习练行为内敛,与世无争,这无疑蕴藏出几辈不显山露水的民间绝顶高手。 说到中华太极,几年前的电影《太极宗师》受到热捧,故事讲叙清朝道光年间,吴京饰演的河北青年杨昱乾自小苦练武功,却因体质所限,又未遇名师,难有所成。后历经磨难从陈家沟偷拳学艺,苦练功成,力斗群雄,技德兼传,成为《杨氏太极》一代宗师。 太极作为我国国术瑰宝之一,随着老百姓的健康养生需求日益增长,对于四川杨氏太极一脉,最近也受到各方网友的关注,带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真正的杨氏太极,也是为四川杨氏太极正本清源,记者近期拜访了四川杨氏太极拳宗师--李雅轩师门公认的德艺双馨的80多岁高龄的朱德纯老师,他带领我们走入《太极宗师》背后的故事。
杨氏太极拳的渊源与发展
电影《太极宗师》杨昱乾原型在现实中即是杨露禅号禄禅、名福魁(1799—1872),学艺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勤学苦练十余年,艺成后回京。以授拳为生,教其子班候、健候及外姓张凤岐等人。后任王府神技营总教习。由于杨露禅父子三人精湛的拳技使得太级拳在北京这个武林高手林立之地崭露头角、誉满京师。 到了其孙杨澄甫(1883—1936),因其自幼日见父辈习练太极拳,受家学薰陶。稍长即随父健侯习拳,不仅传承杨氏太极老架、小架的精髓,而且在此基础上编创杨氏大架太极拳,其顺应人体正常姿态合度的活动,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是我国武术史上极有价值的武术,自然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从而将杨氏太极拳推到鼎盛之时节。
一代宗师----李雅轩(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叙缘:李雅轩遇贵人开拓四川杨氏太极
杨澄甫的弟子很多,其中有位弟子叫李雅轩(1894-1976),李是穷苦人出身,年青时先练得一身少林功夫,曾独斗众地痞,名震地方。后因人引荐投在杨澄浦名下,学内家功夫。李师变卖家产在杨家学艺,一学就是十四年,直到杨南下到中央国术馆教拳,李师紧跟杨在国术馆为杨做助手。后来,一代宗师杨澄甫不幸于广东病故,扶棺北归的也是李雅轩。抗日战争时期,因连年战乱李师从南京内迁成都,在三槐街居住,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当年,四川武风盛行,每年除了春天在青羊宫“打金章”外,一年四季都有比武大会。当时李师一日在少城公园,正好遇上有个比武大会,便借了把刀,练起了太极刀,这番表演被台上刘仲桥看到。刘是个识货之人,马上叫跟班去找这位师傅。请师傅到茶馆喝茶,等散会后好谈话。刘一见李师便口称高手,互通姓名,问到李师师承,知是真人。立刻让李师坐自己的车而自己则叫了一辆黄包车, 一同来到李雅轩住处,眼见家徒四壁即包了些简单行李将李师安排到三瓦窑厂里办公室暂时住下。封上四百个大洋的见面礼,外加一百个大洋置办衣帽。等李师住上几天收拾稳妥后,才正式把李师请到公馆拜师学艺。
李师后来又收了刘仲桥的朋友周子能,周是金城银行的资本家,在他的资助下,李雅轩迅速将杨氏太极拳发扬光大,继而在纺织学校、铁路学校等各大高校开办培训班,李师后来的弟子还有栗子宜、何其松等,也深得李师真传,可以说这个阶段为杨氏太极在四川发展垫定的坚实的基础。
今天,杨式太极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了武术中的显学。这与有的拳种流派发展不力、有的拳种流派已然销声匿迹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太极拳几大流派姿势练法各有不同,各有所长,均为太极练习者喜爱,其中杨氏太极拳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缓慢柔匀,老少皆宜,成为发展最广,习练者最多的人的太极拳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李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