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瓶森林”是怎么造就的
“在所有输液中,至少有一半是没有必要的。”著名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专家孙忠实教授对记者指出,输液过度的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国际上公认的用药方针是,口服药应占50%以上,肌肉注射占30%—40%,输液占10%左右。但在国内某些医院,输液的比例甚至超过四成。记者了解到,门诊输液的药物一般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抗生素类药物;第二类是治疗心脑血管病等老年病的药物;第三类就是一些其他疾病用药,比如抗过敏药等。在这三类药物中,抗生素类占到绝大多数。一方面是患者主动选择输液,一方面是有些医生将输液当成了常用给药方式,而且很少告知它的不良反应,造成输液室里吊瓶林立,甚至有人将它们形容为“吊瓶森林”。
“只有输液才能见效,才好得快,这是患者对输液最大的误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沈雁英教授说,临床上主动要求输液的病人并不少见。“有些人吃两天药不见好,马上要求医生给他输液,怎么劝都不听。”还有很多年轻人,上班忙没时间吃药,一有问题就来医院输液,专挑高级的、贵的抗生素。“有些人自认为非常懂药,连抗生素的名称都记得非常清楚,实际上是害了自己。”频繁输液所造成的耐药性,让很多人成了输液室的“常客”,一生病就不得不输液,否则病情无法好转,已经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许大爷就是对抗生素耐药的典型案例,他从头孢一代开始用到头孢四代,现在已经用到了“顶级抗生素”。还有不少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一到换季,就会到医院要求输些疏通血管的药物,预防疾病发作。
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告诉记者,这是输液的另一大误区,这种预防性输液的办法不但没有科学依据,还会增加院内感染几率,甚至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
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自保,也是导致输液泛滥的重要原因。虽然给药的方法加起来不下十几种,但是口服、肌肉注射和输液依旧是医生最常选用的。“我以前也不愿意给患者输液,为此挨了不少骂,有的患者甚至当面跟我拍桌子,说吃了你的药一个礼拜还不见效,为什么不给我开输液?现在我学聪明了,只要达到指征就输液,再也没有患者骂我了,都对我一脸感激。”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有些心酸地告诉记者,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中,医生要跟患者说不用输液,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医患关系紧张,让部分医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拿抗生素来说,它的治疗范围很广,用了基本不会出太大问题,而且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有知情人士表示,“三级医院中,抗生素占全部药品收入的30%左右,二级医院可能会达到40%,就住院患者而言,其花在抗菌药物上的费用更是占总费用的一半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王月 编辑:宋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