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稀缺就可以卖出“天价”吗
北京有家医院,它主要雇佣外籍医师,即便是国内医师,也要求英语的听说能力娴熟;它开展的业务技术含量“不高”;它的医疗设备、材料、药品不过是不足为奇的“大路货”;但它的医疗费用却是“惊人”的,以至于被一些媒体报道为“天价医院”。
这家“天价”医院的主营业务是产科,然而它在中国的诞生却实属不易,据说还是因为克林顿总统访华才颇费周折获取了“准生证”。但是,在此之前,笔者确实少有听说对这个问题的评论,可能是觉得那毕竟是服务于外籍人士,服务提供者也多为外籍人士,供需双方都是少之又少的“老外”,只能算是特例,不足为“医疗高消费”的经典而成为品评的依据。现在不同了,它也开始拓展业务,把手伸向国内的“大款”、“明星”这样高消费阶层的腰包,换言之,它也开始吞吃这些本来是属于国内同道的业务,从而引发新的一轮医疗产业的竞争。
所谓“天价”,笔者并不打算在此探讨它的合理性问题,因为投资人和经营者自己就会明晰购买的目标人群;也不打算在此探讨它的合法性问题,因为经过现行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已经给予了投资人和经营者可能的价格和利润空间。而是想就这个“特例”注解一下国内医疗行业存在的认识上的“盲区”。
众所周知,业内普遍对医疗服务价格过低不满,因为它不足以补偿所付出的成本,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其所付出的人力成本和劳动支出相比也偏低;另一方面,大众对医疗费用连年的急剧增高叫苦不迭,医疗服务及其产出的品质也是高低不一,难以令人满意。于是,行业内通行的“灰色地带”就成了众矢之的,“红包”、回扣问题作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大事来抓,“堤内损失堤外补”的体制外补偿(或者算作体制外交易)被封堵了。但是,行业所面临的医疗成本、价格、收入、费用等“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还是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
医疗,是社会的稀缺产品,所谓“奇货可居”,在有些条件下,这种产品会卖出“天价”还是不算出奇。但是,又因为它所富有的福利和公益色彩,以及社会需要维系的生命与健康至高无上的价值,所以,“天价”的医疗是一定会遭到社会各方质疑和反对的。这是一种普遍的分析路径。另外一种分析路径会认为,医疗的供需就是一场交易,所谓福利、公益、免费提供、义务诊治、自愿服务等是交易的特殊形式,属于赠与关系。俗话说“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像当今“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时代里,市场交易是普适的、永恒的关系,医疗也概莫能外。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健康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健康",独家策划注明不予转载的均不可转载,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李晋
|